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不止數字風口,更是文化標杆——

文化“新三樣”加速破圈(“融”觀中國)

霍旻含
2025年11月24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新三樣”加速破圈(“融”觀中國)

  11月的浙江桐鄉烏鎮,水汽氤氳,桂香浮動。

  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這座千年古鎮敞開懷抱。以“數聯全球·文聚浙裡”為主題,一場關於網文、網劇、網游等文化“新三樣”高質量發展的交流展示活動在此舉行。

  位於烏鎮雲舟賓客中心的會場外,主題互動展區人流如織:微短劇拍攝實景讓參觀者親身體驗導演創作﹔《黑神話:悟空》主角半身像前合影者排起長隊。會場內,各界代表共聚一堂,探討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現實路徑與未來圖景。

  “這是中國創作者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文化“新三樣”在海外刮起強勁“中國風”。

  《黑神話:悟空》首發即登頂多國游戲銷量榜﹔《司藤》《長月燼明》等劇集在東南亞廣受歡迎。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營收達48.15億元﹔微短劇應用海外累計下載量近5500萬次﹔自主研發游戲海外銷售收入超185億美元。據預測,到2027年,這三項出口規模將繼續大幅增長。

  數字時代,為何網文、網劇、網游能成為中國故事的“新載體”?中國文化產品如何立足自身優勢,提升辨識度?

  《仙劍奇俠傳》《九州牧雲錄》等爆款小說的作者管平潮認為:“數字時代,能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這是中國創作者的獨特優勢。”他表示,為寫好仙俠小說,自己常在經典詩詞、志怪傳奇,乃至天文地理著作中找靈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為網游注入靈魂。網易資深游戲產品總監劉勇成介紹,全球首款中國武術競技游戲《永劫無間》已入選2026年名古屋亞運會電競項目,各國選手將在中式場景中,操作武俠角色爭奪獎牌。即將上線的社交養成游戲《星繪友晴天》則通過數字化手段將龍泉、烏鎮等地實景搬進游戲,在科隆電玩展、東京電玩展亮相后大受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包餃子、打太極、說漢語等文化出海“老三樣”,文化“新三樣”的海外傳播已超越傳統文化題材,向更廣闊的現實領域拓展。

  去年10月,改編自現實題材網絡小說《老媽有喜》的電視劇《時光正好》在塞爾維亞國家電視台播出,在當地反響熱烈。作者蔣離子分享道:“這兩年我一直在思考: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家長裡短,究竟能否成為海外傳播的題材?海外讀者能否真正讀懂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直到今年9月,她與17位來自海內外的作家共同參與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美麗中國寫作計劃”。採風中,她發現外國作家最感興趣的是當代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讓我意識到,現實題材有獨特的魅力——從人類共通的情感切入,用真實的生活細節打動受眾,是實現文化共鳴的有效路徑。”

  浙江省網絡作協常務副主席夏烈說:“我們的優質網絡文學、微短劇、網絡游戲有兩個特征,一是有能傳得開的故事,二是有能打動人的情感。這些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鏈接文化與科技的重要載體”

  在文化“新三樣”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技術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活動現場許多嘉賓熱議的問題。

  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指出:“微短劇本身就是移動互聯網土生土長的影視內容。技術設備的迭代升級,為影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催生了豎屏微短劇這樣的新業態。”作為網劇頭部平台,紅果短劇上線兩年多,已形成題材豐富、類型多元的作品矩陣。

  今年AIGC的跨越式發展,又帶來了動畫微短劇(即“漫劇”)的新浪潮。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漫劇累計上線作品達3000部﹔僅抖音平台10月份漫劇新增播放量就突破61億次。“我認為,這是AIGC在影視領域首個具備產業規模的新業態,將給微短劇行業持續帶來新的增長機會。”樂力說。

  在網絡游戲領域,技術創新同樣至關重要。劉勇成認為,未來全球游戲行業將更加強調創意和技術,尤其是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需要更高質量的設計和視覺效果。

  AIGC技術還深刻重構了內容的生產與分發流程。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基於自有視聽內容數據,開發了“有風”“國色”兩款模型。“有風”可以讓編輯30分鐘內完成一部百萬字級別作品的評審﹔“國色”則能夠迅速完成多語種字幕譯制、智能解說以及二次創作,助力中國故事精准觸達全球受眾。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傳播環境,文化“新三樣”想要走得更遠,版權保護與內容創新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活動現場,阜博集團發布數字內容版權保護方案,應用AI技術為原創產品貼上專屬“身份証”防止盜版﹔硅基智能則推出AIGC短劇自動化生產平台,借助數字人智能體與多模態大模型,實現自動構建場景、批量生產演員,將創作者從重復性工作中解放,更專注於情感表達與藝術創新。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總結道:“文化‘新三樣’高質量發展,成為鏈接文化與科技的重要載體。”

  “關鍵靠精品說話”

  “推動文化‘新三樣’高質量發展,關鍵靠精品說話。”這已成為與會嘉賓的共識。

  咪咕數媒內容部總監丁粲分享了自己的觀察:“我們在進行網文、微短劇、漫劇的海外發行時,發現只要是優質作品,即便未經翻譯,也能在海外得到自發傳播和高度認可。這說明優質內容是海外傳播的基礎。”

  作為中國移動旗下專注於網絡文學和微短劇內容的平台,咪咕數媒已簽約作品超過2萬部,並依托運營商全球網絡資源,通過設立專屬頻道、與多國合作伙伴共建APP等方式,系統化推動中國內容出海。

  什麼是精品的核心特質?

  精品不意味著曲高和寡。有人認為,網絡文學、短劇等內容火爆,是因為其抓住了受眾的“爽點”。對此管平潮認為,正如孫悟空大鬧天宮、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中國經典文學中從不缺乏“爽感”敘事。“爽”與精品並不矛盾,關鍵在於作品是否具有堅實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品格。

  九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段鵬進一步闡釋:“作為互聯網產品,微短劇等內容具備准入門檻低、高互動、強裂變等特性,這可以看作它們的‘骨骼’﹔但想打造精品,還要給它注入文化的‘魂’。”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行業已涌現出一批精品化實踐成果。

  紅果短劇推出精品短劇項目“果燃計劃”,為非遺、歷史、現實等題材的優質項目提供從資金到宣發的一站式支持。過去半年內涌現的《家裡家外》《弄潮》等精品短劇,有的描繪上世紀80年代重組家庭的溫情故事,有的刻畫改革開放初期的女性創業群像,均取得了口碑與流量雙豐收。

  在國家廣電總局“微短劇+”行動計劃的指引下,跨界融合成為新趨勢。《夢筆不能停》《墨韻新生》將微短劇與文旅結合,使線上看劇延伸至線下體驗,讓非遺技藝在市井煙火氣中煥發新生。九州文化打造的普法、紅色主題微短劇,則進一步拓展了內容邊界,彰顯社會責任感。

  精品化轉型也離不開健康的產業生態。“當前微短劇正經歷從快速生長到品質躍升的關鍵轉型。”樂力表示。紅果短劇等頭部平台正通過提升審核標准、加大扶持力度等手段,構建更公平、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環境,“讓好內容能夠拿到好收益”。

  據了解,為推動微短劇產業高質量發展,嘉興市初步形成了“政策扶持—人才輸送—企業引領—基地支撐”的產業生態雛形。本次活動現場,中國外文局和嘉興市聯合設立“文化‘新三樣’創新協作與國際交流中心”。未來,該中心將聯動微短劇創作基地以及企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推動文化“新三樣”翻譯出版與國際推廣。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