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進入“精耕細作”時代(新媒視點)
當中國優質內容走向海外,如何跨越文化差異,觸動全球受眾?內容創作該如何與海外受眾實現情感共振?作為一名微短劇行業從業者,我有一些觀察與思考。
過去幾年,中國微短劇發展迅猛。親歷了單部微短劇的拍攝成本從幾萬元躍升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也見証了越來越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紅果短劇等平台上涌現,我算是行業發展“從零到一”的見証者。2021年,九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九州文化”)在浙江嘉興成立,到2023年,我們已經具備年產上千部微短劇的產能,並在同年正式開啟海外發行。
眼下,微短劇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在全球網劇應用中,中國應用佔比達70%﹔2025年1月到8月,中國微短劇海外市場總收入超過15.25億美元,同比增長194.9%。
中國微短劇為何能在全球迅速拓展市場?
一方面,得益於中國網絡文學長期積累的豐富內容供給。早在2000年左右,網文就在中國形成了龐大市場,至今仍有大量從業者不斷涌入,創作新的故事。我曾經到其他國家考察,希望把他們的本土網文也拍成短劇,卻發現他們沒有這樣豐富的文本資源。深厚的內容積澱,成為中國微短劇走向世界的核心優勢。
另一方面,微短劇的產能持續提升。在我剛進入這個行業時,一部劇從制作到審批還要經歷較長周期。但近年來,以浙江嘉興為例,政府牽頭建設創作基地,提供要素保障、版權保護等全流程服務,助力了微短劇的生產。這幾年裡,我們見証行業產能從一個月三五十部,到一個月三五百部﹔隨著AIGC技術不斷成熟,我相信未來月產三五千部也不成問題。
但產能提升絕不意味著可以犧牲內容質量。當前,微短劇行業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對海外受眾認知習慣的精准把握以及引發情感共鳴的敘事能力。在我看來,微短劇行業已進入“精耕細作”階段。過去依靠“簡單粗暴”內容就能獲得票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隻有把全鏈路深度運營、多效協同做到極致,才能贏得市場認可。
為此,我們制定了“中國框架,全球輸出”的內容戰略——保留中國故事具有文化深度的框架,適配海外受眾的認知邏輯。自2024年起,我們在日本、美國都建立了內容中心。在日本,我們與朝日電視台合作,推出改編自中國故事的短劇《億萬富翁的離異孫女》,在保留核心劇本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調整,在日本上線第一周就賣出500多萬美元。我們還把一些中國本土短劇譯制成不同語言版本,也在全球范圍內廣受好評。之所以能制作出這些全球受眾喜愛的微短劇,離不開海量優質的中國故事所構成的“內容寶庫”。
有人說,現在微短劇賽道已經非常擁擠,未來該如何發展?我認為關鍵在於把握AI技術帶來的機遇。在AI內容生成方面,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開始,“漫劇”,即借助AI技術由小說或漫畫生成的動畫短劇,越來越多地走入大眾視野。它的生產成本比微短劇還低,但內容質量卻毫不遜色。而且,過去微短劇只能局限於部分題材品類,有了AI技術,全品類的故事都能得到視覺化呈現,並通過全球化的發行渠道走向世界。
所以我相信,今天人們看到的微短劇只是一個開始。在中國,我們有數千年文化積澱出的豐富內容供給,日益先進的AI生產技術,成熟的商業模式以及不斷完善的行業扶持政策。未來幾年內,微短劇的產能一定會不斷擴大,更多優質內容創作者會不斷涌現,更多中國企業會在AI微短劇領域具備全球影響力,向世界講述更多打動人心的中國故事。
(作者為嘉興九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