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同到上海,打造“行走”的千年石窟
條條彩帶飛出身姿旖旎,尊尊造像凝視風雨變遷,伎樂天人手中的琵琶奏響傳頌千年的宮廷妙音。石窟,就在這裡緩緩醒來——
匯聚雲岡石窟文物、3D復原石窟、當代藝術作品的“雲海相望——雲岡石窟藝術特展”日前在上海展出。本次展覽最大的亮點是將雲岡石窟中顏色保存最豐富的第12窟“音樂窟”整體“搬”至上海,攜帶各類民族樂器的“北魏樂隊”在上海鐘鼓和鳴。
這是全球首例可移動3D打印1比1復制洞窟的文物展出,不可移動的石窟“行走”了起來。從大同到上海,雲岡石窟千姿百態的造像用時三年,走完了這1400多公裡的創新之路。
攻關:以匠心復刻千年神韻
“實現1比1復制的難點主要有三個:第一是如何將石窟解構為適合打印的模型數據﹔第二是如何真實還原石窟本色﹔第三是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如何實現結構件多次搭拆。”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周宇超講述了他們1比1還原石窟的技術難點。
精妙的佛像能還原,靠的是科研人員抽絲剝繭、步步為營。他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精准打印形態各異的石窟異構體。常見的3D打印設備難以滿足石窟造像的打印需求。“我們聯合廠家,自主研發了用於石窟的3D打印機。”周宇超介紹,從第3窟解決結構件穩定性問題到第12窟實現可拆裝式安裝,雲岡研究院逐步探索,在分塊打印、整體組裝的思路下,讓造像打印得以實現。
為了呈現武周山黃砂岩的特有質感,避免色彩的誤差光差,經過反復採樣,科研人員最終調試出一種特殊涂料,使打印品能呈現出獨特的砂岩質感,並由一支考古、美術、計算機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人工上色團隊為造像“梳妝”。
“最開始也想用機器上色,但發現機器始終無法准確還原石窟本色,還是決定由人工進行。”周宇超扶了扶眼鏡,笑著打趣道。
在雲岡研究院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石窟復制品有了可拼裝、能移動、復神韻的特點。他們讓遠在千裡之外的觀眾能實地感受石窟的千年韻味,也讓文物展示有了一條可復制的創新路徑。而讓石窟“移動”起來的“鑰匙”,則是對數智技術的應用開發。
智守:用技術跨越時空限制
過去,雲岡石窟的人工測繪要靠科研人員爬腳手架,人工測量、手工繪圖。數智技術的應用讓雲岡石窟的文物保護、創新展出、數字復原有了新范式。
“2020年,我們有了自己的‘最強大腦’——數字雲岡先進計算中心,實現了數據採集后的快速處理、存儲和呈現,文物保護速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周宇超介紹道,在計算中心建立以前,數據採集一年最多採集一個石窟,而現在能實現每年採集兩到三個石窟。
質的飛躍不僅體現在速度,精度的提升也十分可觀,最高精度達到了8K、0.03毫米級別。科研人員不再需要反復測量,一次工作便能完整記錄。
激光掃描技術的精確記錄讓石窟的每一處細節都得以完整重現。“以往手段精度不足,現在通過三維模型可以生成高精度正射影像圖片,精度能控制在毫米級別,無論是保護修繕還是圖像繪制,都能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輔助。”周宇超自豪地說道,“我們讓北魏工匠們留下的刻痕、字體都能完整呈現。”
現在,雲岡石窟的整體數據已達PB級別,海量數據不僅讓千佛有了“數字孿生”,也支撐起觀眾體驗北魏風華的游覽需求,“音樂窟”真正實現了“音樂會”不謝幕。
創新:解鎖石窟游覽新方式
數據體系的搭建賦予觀眾更加多元的游覽方式。
“我們現在積累了很多數據,正在做高質量的數據集(合),一旦完成,就可以形成垂直領域大模型,能更好地服務於大眾。”周宇超勁頭十足地講述著文物游覽新趨勢,眉眼間難掩興奮之情。在未來,觀眾足不出戶就能輕鬆打破時空限制,實現線上文物觀賞,一些不再對外展出的珍稀文物也能通過數字方式再現光華。
不止於此,AI、VR等技術的應用也讓雲岡石窟實現了虛擬資源與實體展品的動態結合,構建出可移動、沉浸式、多元化的文化體驗空間。在上海“雲海相望”展出中,為了帶給觀眾更加震撼的感受,雲岡石窟數字化團隊採用VR技術,讓觀眾能體驗到與佛齊平的視角。以往難以呈現的細節在技術加持下成為躍然眼前的生動感受。用周宇超的話說,這是“在保護中展示,在展示中保護”。
現在,雲岡石窟總量80%的洞窟已完成三維高精度數字化採集,將來無論在何處呈現、呈現何種細節,都能做到無縫協同、靈活設置。雲岡石窟的數字化實踐摸索出一條結合技術研發、文物還原、游客體驗的“雲岡方案”。
據介紹,不遠的將來,“AI+保護”“AI+旅游”等技術的落地,能幫助工作人員更快速地進行文物本體監測、游客偏好度、展覽形式喜愛度等方面的數據分析,為雲岡石窟的保護、展出、數字展映提供更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進一步拓寬觀眾親近千年造像的途徑。(本報記者 楊玨 張楠 本報通訊員 張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