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守文明之火 綻時代之光

2025年11月24日08:3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文明之火 綻時代之光

  濟寧標志性文化項目魯源村全貌。資料圖片

  濟寧曲阜儒家研學基地研學課堂。資料圖片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磅礡力量·“十五五”新圖景新征程】

   “聽著地道的山東梆子,吃著剛出鍋的運河糟魚,滋味兒更足!”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的蓮花廣場上,山東梆子《白英治水》正在上演,游客李佳聽得津津有味。這是“運河之脊文化大集”的現場,深厚的運河文化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通過文藝展演、快閃歌舞等形式生動呈現,與人們日常生活場景創新融合,惠及了更多群眾。

   “十五五”規劃建議作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戰略部署,為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山東濟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日前,記者前往山東濟寧就此進行採訪。

  守護根脈:讓遺址“說話”,讓歷史可感

   初冬時節,踏入濟寧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園區的鬆柏依然蒼翠,陽光洒在綿延的土黃色夯土牆基上,斑駁的光影透出歷史的痕跡和歲月的變遷。

   這處始建於西周的都城遺址,考古探明東西最長3.7公裡,南北最寬2.7公裡,面積約10.45平方公裡,城垣總周長11公裡多,至今地面殘存高約10米的城牆3000余米和一些台地,構造形成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聚落。這裡既體現著周公之制和儒家文化,更承載了古代先民的信仰。

   在望父台遺址,一群研學的小學生正圍站在園區中央的12米高台前,凝視台上魯公伯禽的塑像,聆聽他向西南遙望、寄托對父母思念之情的故事。他們還可以在魯國故城營造技藝研學基地跟隨老匠人體驗古建修繕,走進考古發掘現場學習文物保護知識,親身體驗保護性挖掘的成就感。

   “我們不僅在望父台外圍加蓋十字護欄,將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復原了在這裡發掘的部分墓葬和車馬坑,更充分挖掘‘伯禽望父’等一系列忠孝故事,打造忠孝文化展館,使其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曲阜市文物局工作人員朱年濤介紹。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於2012年啟動建設,以中軸線為核心,圍繞城垣、外城壕、內城壕進行規劃,其中周公廟宮殿區、9號古道路、南東門、舞雩台、望父台等成為保護研究的重點。

   然而,魯國故城考古遺址分布相對零散,呈現出“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能夠對外開放、展示呈現的內容還不夠,如何更好地開展公眾考古交流服務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面向‘十五五’,我們將持續推進魯國故城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項目,不斷深化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加大對魯國故城遺址的考古挖掘,並加快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讓更多群眾感受考古的魅力。”曲阜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文博研究館員張龍說。

   濟寧擁有“三孔”、大運河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曲阜、鄒城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0處,登錄可移動文物130多萬件、列全國地級市第1位,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9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2項。

   濟寧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將文物保護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全方位提升魯國故城、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賡續、創新發展。

  數智賦能:讓漢畫“動”起來,讓業態更豐富

   人們常說漢代有“三絕”,即漢墓、漢俑、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的巔峰之作便藏於濟寧市嘉祥縣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內,被譽為“漢代歷史的百科全書”。

   “由於石刻文物材質與展示環境的特殊性,以往游客雖可近距離觀賞,卻難以深入理解其豐富內涵,許多精彩的歷史細節仿佛被‘鎖’在冰冷的石頭裡。”每天清晨,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館長朱衛華都會仔細在一幅幅漢畫像石前駐足檢查,如何讓游客讀懂石刻上的故事始終是縈繞在他心頭的一道難題。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於是,為讓千年漢畫“活”起來,嘉祥縣與清華大學合作,引入漢畫人機交互系統,為漢畫像石配備“數字密鑰”,並完成了全部石刻的高精度三維掃描,建成漢畫像石國保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讓每一處刻痕、每一道紋理都轉化為數據。

   在互動體驗區,游客手持“手電筒”,投影上的漢代車馬儀仗隊瞬間“復活”:車輪滾滾,旌旗獵獵,荊軻手中的匕首破空而出,直刺銅柱……“太震撼了!原來靜態石刻藏著這麼多故事!”游客李嘉磊興奮地說。

   數字化不僅豐富了展陳手段,更激活了文化傳承的“一池春水”。在嘉祥縣大學書院研學課堂,孩子們拓印伏羲女媧圖﹔嘉祥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廣勝以漢畫為靈感創作的“車馬出行”U盤、鎮尺等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當地政府打造“曾廟-武氏祠-大學書院”精品路線,今年以來接待游客20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農家樂等共同發展。

   “‘十五五’規劃建議對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等作出部署,這讓我們更加干勁兒十足。”朱衛華說,“我們將繼續深化數字化保護與利用,讓數字技術帶來的文化收益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為讓歷史文化資源可感、可觸、可體驗,濟寧持續做新做活文旅體驗,高標准建成了尼山聖境、魯源村、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文化項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出一批沉浸式體驗項目,促進傳統文化時尚表達、厚重文化現代轉化,讓海內外游客在旅游時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站在曲阜魯源村思齊堂的裸眼3D六面屏中間,仿佛置身於一個夢幻世界,由躬耕樂道、城中市井、學堂求知、春風舞雩四個孔子故事組成的流動畫卷躍然眼前,全景空間科技感拉滿,沉浸其中宛如一次和古代先賢的“超時空”對話。

   “如今,全息投影、水幕演出、無人機煙花等數智化文旅演藝在魯源村比比皆是,戶外的雜技魔術、草坪音樂節、NPC互動等氛圍演藝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來濟寧品味歷史、感受文化。”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景區管理分公司副總經理竇艷艷說,“面向‘十五五’,我們要讓魯源村的文化業態更豐富。”

  對話世界:讓智慧碰撞,讓文化共鳴

   詩禮銀杏、焦熘魚、陽關三疊、紅蓮珍菌……今年5月,一道道傳統的孔府菜經典菜品擺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餐桌上,孔府家宴讓眾多國際賓客在刀勺碰撞聲中見証傳統技藝,於五味調和間體悟“禮食合一”的儒家智慧。

   “味道承載風土與文化,賦予我們直觀了解彼此的方式。”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公使陳力說。這場跨越八千公裡的美食文化盛宴,通過舌尖上的“活態遺產”,不僅體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濟寧積極推動孔府食禮文化“走出去”,帶著孔府“舌尖上的技藝”出訪法國、塞爾維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新加坡、埃及、希臘、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孔府家宴品鑒會、孔府糕點展示、文化推介會等活動,將承載著千年儒家哲思的“闕裡珍饈”呈現在世界舞台。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鼓勵更多文化企業和優秀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一直是濟寧乃至山東聚焦探討的問題。

   近年來,濟寧全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大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通過可品嘗、可聆聽、可感知的多元路徑,努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孔子故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生動、立體地呈現於世界舞台。

   “從百人參會到全球矚目,從文化探討到文明共治,尼山論壇的成長軌跡,正是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的生動注腳。”孔子研究院副院長魏衍華直言,濟寧持續搭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國際孔子文化節等世界文明交流平台,致力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跨越國界、聯通世界的精神紐帶。

   如今,濟寧正通過多種文化途徑在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不論是儒家文化與中華美食有機融合的孔府宴,還是印信拓片、把脈針灸等非遺代表性項目體驗,都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之美、引起了國外賓客的廣泛興趣。

   “‘十五五’時期,我們還將以創新開放的姿態搭起文明對話的‘國際會客廳’,推動對外傳播和交流從‘文化出海’向‘價值傳播’升級,讓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綻放時代光彩。”濟寧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 宋喜群 馮帆)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