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古風”何以成“天香”(金台隨感)

林永芳
2025年11月24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風”何以成“天香”(金台隨感)

  走在福建武平一處古雅景區,一群群少男少女身著漢服,時而投壺,時而射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令旁觀者忍不住跟著微笑。不遠處,一場古制婚禮正在舉行。這不是拍戲,而是此地承辦的中式婚禮。賓客們凝眸欣賞源遠流長的華夏禮樂——“告祖,親迎,簪笄出閣!三拜成禮!同牢合巹,解纓結發……”攝影團隊為新郎新娘錄下永生難忘的幸福時刻。

  不知何時起,那些遠去的傳統成了當代年輕人紛紛追捧的“國潮”,紅遍大江南北。在邯鄲廣府古城,在香格裡拉,在開封“清明上河園”……總能與一身傳統盛裝的年輕男女不期而遇。他們梳雲髻,插金簪,身穿巾服或襦裙,手持折扇或團扇,款款而行,顧盼生輝。在陽關,我還遇見一位“宋代邊關戍卒”,頭戴“笠形盔”,身披“金甲”,手握“佩劍”,就連膚色都在詮釋著何謂邊塞風雲。我以為他是這裡的工作人員,對方卻說自己也是游客,就以這樣的披挂,一路從四川護送女友走到這兒……原來,那些遙遠歲月積澱而成的,才是年輕人眼裡最深沉的浪漫。

  穿越數十年光陰,依稀看見兒時糗事——雨天站在茫茫原野放牛,將蓑衣或塑料薄膜披在肩上,領口打個結,一手叉腰,一手揮鞭,面對成千上萬株秧苗與野草,幻想著自己是古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這是整整一代乃至幾代人對華夏古韻的向往。區別隻在於,今天的青少年,只要願意,各式各樣的漢服、配飾、琴棋書畫以及古建實景應有盡有,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盛裝出入於大庭廣眾,撫琴,書寫,憑欄回眸。

  驀然回首,原來,那些來自老祖宗的智慧早已被今天的人們信手拈來,用得風生水起——將故宮紋樣融入潮牌服飾,把漢字書法嵌入數碼產品,以敦煌色彩點亮潤唇膏,用說唱演繹古詩詞,將傳統戲腔融入通俗歌曲……公眾號、視頻號等添磚加瓦,年輕人在這裡分享、“種草”、創作,讓千年風雅與時代活力交融,重新書寫和定義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國風”。

  然而,並不是所有來自歲月深處的東西都如此受人歡迎。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遺存,哪些“古風”才能化為“天香”?如何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實中經驗很多,教訓也不少。

  譬如某些“古風”影樓,將仙俠風的頭飾、清代的刺繡、唐代的披帛胡亂堆砌於一身,絲毫不考慮所屬朝代、妝容禮儀、服飾形制是否准確、協調。如此生搬硬套、漏洞百出的偽“古雅”,可謂畫虎類犬。另一類常見的誤區則是撿了糟粕、丟了精華,沒有與時俱進。比如某些地方將傳統道德作為本地文旅主打,將各種掌故反復講解推廣,卻沒有意識到部分舊時敘事,已與現代社會的價值理念相悖。組織者自以為是在弘揚優良傳統,殊不知現代道德觀念更強調對每個生命的尊重,而諸如“孝”這類美德的精髓,更應是慈愛與感恩的雙向奔赴。

  試看廣東文學館,數字卷軸微投影讓張九齡的詩畫“動起來”“活起來”﹔將牆上的耳機戴到頭上,畫中粵劇人物隨即唱起婉轉南韻……同行的一群95后年輕人直呼不想走,還強烈要求下一站去廣東省博物館縱覽嶺南古今。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魅力。

  “古風”何以成“天香”?評判標准應在於:是否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健康和諧,能否與當代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相契合。那些不僅屬於過去、更能照亮未來的元素,才是值得傳承的獨特文化根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贏得可持續的古韻新生。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