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哲學大眾化要“和現實生活打成一片”(一起讀經典)

臧峰宇
2025年11月21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哲學大眾化要“和現實生活打成一片”(一起讀經典)

  薦書人語:

  《大眾哲學》以鮮活的話語、清晰的思路、徹底的理論解析時代的問題,映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這裡推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收入“大師文庫”的新版《大眾哲學》。這一版對原著做了全新校訂,輔以注釋和導讀,旨在幫助感興趣的讀者邁入哲學之門。

  ——臧峰宇

  生活中很多人以為哲學高深難懂,對哲學經典望而卻步。著名哲學家艾思奇先生在《大眾哲學》中說,哲學並不神秘,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哲學的蹤跡”,“千萬人的生活和斗爭中所發生的思想裡包含著哲學思想的根苗”。而研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抓緊正確的哲學思想,免除思想上的混亂”。

  20世紀30年代,艾思奇進入上海《申報》工作,當時《申報》主辦了向大眾普及文化知識的業余學校,艾思奇應邀在學校講授哲學原理。向大眾講哲學,為的是讓大眾知道什麼哲學思想是進步的、正確的、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合乎真理的、合乎人民利益的,什麼是反動的、帶有欺騙麻醉性的、幫助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與官僚資本主義勢力的。艾思奇以談話體裁和通俗筆法,為授課寫成24篇講稿,於1934—1935年在《讀書生活》雜志連載,題為《哲學講話》,1936年出版單行本並多次再版,從第四版起更名為《大眾哲學》。

  《大眾哲學》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証明了最進步的、正確的、合乎真理的哲學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証法唯物論,使很多讀者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並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澤東稱之為一本“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書。到新中國成立前,該書已出版30多版,產生廣泛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艾思奇對這本書又做了較大的修訂和豐富,使之在體系上更為完善。

  《大眾哲學》開中國學人以通俗語言寫哲學入門讀物之先河,它以問題為導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透其中每個哲學概念的要義,透徹分析其中每個命題的由來,使讀者初步掌握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例如,作者在書中用“兩軍對戰”來介紹唯心論和唯物論兩大陣營的爭論,以“三分象人,七分象鬼”來解說混合了唯心論和唯物論的二元論﹔“為什麼會有不如意的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引出如何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闡釋“不可知論”的本質,用不少人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天曉得”,而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可以使“天曉得”變成“人曉得”。

  在講解唯物辯証法的幾個范疇時,更是譬喻精妙。用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來分析現象和本質的關系,以“談虎色變”來解釋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用“規規矩矩”來談規律與因果,通過“在劫者難逃”的故事來論述偶然、必然與自由,借用“貓是為吃老鼠而生的”闡述目的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卓別麟和希特勒的分別”“追論雷峰塔的倒塌”“岳飛是怎樣死的”,艾思奇對歷史典故與其所處時代的具體事例隨手拈來,巧妙運用到對哲學原理的講解中。

  《大眾哲學》在日常生活敘事中解析哲學道理,以創新的思路和生動的表達使哲學闡述從一種觀念獨奏,轉化為面向大眾的文化交響。哲學思想與日常經驗自由往來,哲學道理和生活實例水乳交融。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在書信中曾多次感慨,自己的表達有時是晦澀的,沒有為人們真正理解。在他看來,追求學術研究的精確性和通俗性通常是一種矛盾,往往為了精確性而犧牲了可讀性。在《我怎樣寫成〈大眾哲學〉的?》一文中,艾思奇坦言,“寫通俗文章比專門學術文章更難”,“通俗的文章卻要求我們寫得具體、輕鬆,要和現實生活打成一片”。既能以清晰明快的方式表達深邃的學理,又不因表述通俗而曲解哲學理論。艾思奇不怕“寫得幼稚”,不怕具體事例對哲學理論“喧賓奪主”,他在寫作時最常考慮的就是“中國大眾在智識上需要些什麼,因此也才知道自己為了他們應該寫些什麼”。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應秉持的方法論要義。

  《大眾哲學》的寫作不僅源於艾思奇深入的哲學研究,而且反映了他豐富的實踐經驗。種種經歷使他更好了解人們對哲學理論的實際需要,並在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回應時代的關切。隻有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提出徹底的能夠說服人的理論,進而如馬克思所言:“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種理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格,它一反純粹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使哲學回歸現實生活,回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回應人們對哲學理論發展的內在需要。“解釋世界”固然重要,但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回答現實問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應當認識到,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哲學大眾化著作。在距離《大眾哲學》的寫作已經過去90年的今天,我們也要以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思路解析當今時代的哲學問題。當新興科學技術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世界,人機交互演化過程促進人類認知方式的變革,我們要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分析問題,深入思考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究如何更好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我們分析歷史和時代問題的有效方法。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書寫體現中國氣派和時代精神的大眾哲學,闡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精華,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使人們深刻掌握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探索仍在繼續。(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