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雲霧出好茶
深秋的清晨,雲南省騰沖市芒棒鎮鄭山社區的茶園裡,雲霧像輕紗裹著茶樹,茶葉在清晨的露水滋潤下嬌嫩欲滴。
高山雲霧出好茶,芒棒鎮的茶,就長在雲霧裡。
芒棒鎮坐落在高黎貢山分水嶺以西,龍川江穿行而過。亞熱帶氣候疊加上立體氣候,讓這裡孕育出繁茂的植被,自古就是茶事活動盛行之地。
這些年,當地逐步形成“企業+合作社+茶農”的產業發展模式,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拓寬了茶農的增收渠道。
騰沖市甘露古道茶葉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合作社,53歲的騰沖人鄭會忠是合作社負責人。

鄭會忠店裡售賣的茶葉。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鄭會忠本身是做工程的,2010年的一天,他驅車行駛至鄭山社區附近,恰好遇到堵車。車子挪不動,他索性推開車門,到村裡一農戶家中喝茶聊天。
農戶遞來一杯熱茶,鄭會忠端起粗瓷碗抿了一口,清香氤氳。以前不愛喝茶的他,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味道,臨走時便買了些,回去分給朋友,大家都說不錯。
可這麼好的茶,銷售情況卻一般。“路不好走,客商來得少。加上茶樹管理粗放,炒茶時在鍋裡隨便扒拉兩下,茶葉賣不上價,一斤才幾毛錢。”農戶嘆著氣說。
鄭會忠回到家,心裡開始盤算:得把這些茶的價值提上去,不如搞個合作社?
籌備合作社那幾年,鄭會忠拉著親戚跑遍了雲南的知名茶山。學炒茶時,鐵鍋燒得滾燙,他伸手翻茶,手背紅了一片。“第一次炒茶手上就燙出水泡,還留下了‘紀念’呢!”鄭會忠笑著抬抬手。
2018年,時機終於成熟。鄭會忠在鄭山社區發起成立騰沖市甘露古道茶葉專業合作社,2020年又注冊成立了公司。
合作社管技術,企業管收購銷售,農戶負責管護採摘——三方抱成團,利益一起分,風險一起擔。
合作社剛起步時,最急的是讓農戶摸透種茶的門道。鄭會忠承包了200畝茶園當示范基地,每次培訓都把農戶請到園子裡。
技術人員蹲在茶樹邊比劃:“採摘要掐一芽二葉,剪枝得留三分嫩梢,炒茶時火候要跟著茶葉顏色變。”這樣“手把手”教下來,農戶們基本掌握了竅門。
茶葉品質上去了,鄭會忠又扎進了市場。跑展會、找經銷商,如今,合作社已有400多個固定客戶,每年收購鮮葉20噸左右,年銷售額達到300萬元。
在鄭會忠的帶動下,芒棒鎮的茶葉種植區裡,一家家合作社“冒”了出來。從日常管理到技術指導,再到跑市場,大家互相搭台,把當地茶葉的品質提高了一截,茶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為了讓茶葉銷售得更好,鄭會忠在騰沖市區開了一家茶葉店,一百多平米的店面裡,擺滿了各式茶葉。
![]()
鄭會忠開在騰沖市區的店鋪。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你看,生茶、熟茶、花茶、白茶、綠茶、紅茶……鄭山社區茶都在這兒了。”他指著牆上的展示架,手指劃過一個個茶罐,眼裡透著自豪。
來店裡的客戶除了品茶買茶,偶爾還想買點別的。鄭會忠琢磨著,向騰沖市煙草專賣局遞交了申請,成為一名零售戶,平日裡由妻子負責打理。
騰沖市煙草專賣局的客戶經理常來“串門”,幫著指導貨品陳列。“茶葉放左邊,其他商品靠右,清晰的分區能讓顧客對需要的商品一目了然。”幾次調整后,店鋪布局更合理,生意也愈發紅火。
鄭山社區的茶香,正是雲茶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
雲南作為我國重點茶區,茶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雲南深挖資源,聚力發展做強茶產業,持續創新提升茶科技,以“三茶”統籌推動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至2024年底,全省茶園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有機認証茶園面積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如今,茶產業不僅是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更是雲南富民增收的支柱產業。2024年,產業發展帶動全省茶農人均增收5800余元,同比增長6%。
“有政策‘領路’,咱就好好干。”鄭會忠站在茶園裡,指尖捻起一撮茶青,湊近鼻尖深吸一口。陽光透過雲霧洒在他臉上,笑容裡裹著淡淡的茶香。(程浩、張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