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繡向新而興

本報美編 張維麟 畫
背景
在民族文化資源富集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彝繡,正從深山村寨走進時尚殿堂。從深陷“傳承斷層”“市場缺位”困局,到實現從傳統技藝到現代產業的轉型,彝繡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文化消費、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話題
近年來,楚雄州通過強化政策保障、創新發展路徑、重構價值體系,已形成以產業化思維激活非遺軟實力的格局。這條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之路是怎麼走出來的?
破困局
以產業化激活發展動能
“以前我們這些針線活,都是家裡過年穿新衣的時候才派得上用場,沒想到如今靠這門技藝撐起這個家。”說起彝繡產業的發展,永仁縣繡娘李濟雁感慨頗深,她年少輟學務工,如今卻靠精湛繡技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當地20余名婦女就業。她的成長之路,是非遺技藝傳承從“看不見、摸不著”到“能就業、能致富”的一個縮影。
以前,彝繡雖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受制於傳承僅靠口傳手授、產品缺設計包裝、銷售靠零散展銷等問題,導致產業形態碎片化、發展層次低、繡娘收入不穩,始終游離於主流市場之外,傳承難題日益凸顯。
面對困境,楚雄州委宣傳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破“非遺進展廳、文化上牆壁”的固有模式,將彝繡從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推動、市場驅動相結合,楚雄州先后建設77個彝繡加工車間、513個刺繡工作室,形成了以13家規模以上企業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實現從原材料採購、創意設計、手工制作到市場銷售的全流程貫通。
在產業組織形式上,楚雄探索“企業+合作社+繡娘”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帶動繡娘居家靈活就業。數據顯示,目前,楚雄州從事彝繡相關工作的繡娘已超過6萬人,人均年增收2萬至4萬元,實現了“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的蝶變。同時,線上交易佔比超過30%,直播帶貨、雲展廳等數字化手段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為彝繡插上騰飛的翅膀。
強賦能
以現代化提升發展水平
彝繡的突圍,是一次系統性賦能的深度實踐。從“資源—生產—市場—平台—交流”全鏈條布局,到“文化+時尚+科技+貿易”的多維融合,在楚雄州委宣傳部彝繡特色文化產業專班的統籌下,楚雄正走出一條以彝繡為牽引的非遺傳承發展之路,為全國非遺傳承發展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樣本。
首先是空間賦能。楚雄州堅持“區域有園區、縣縣有企業、鄉鄉有車間、村村有繡坊”,打造全國首個彝繡數字文化產業園,設置彝繡特色產業園區,配套直播基地、電商中心、展示展銷空間,形成文化創意、數字營銷、產業孵化一體化功能平台,打破了彝繡產業散、小、弱的舊面貌。同時,設立全國首個彝繡現代產業學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體系結合,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技能人才支撐。
其次是科技賦能。借助南博會數字貿易平台,楚雄州探索“區塊鏈溯源+跨境電商”應用場景,為每一件彝繡產品賦予“數字身份証”,實現設計、打樣、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可追溯。與大型電商平台合作搭建彝繡國際雲展廳,通過線上直播帶貨與線下訂貨結合,形成“雲上線下、內銷外貿”融合發展的商業新生態,進一步拓展消費場景、激發市場潛力。
更具戰略眼光的,是楚雄州將彝繡發展嵌入全州文化、旅游、經濟、社會多領域戰略中統籌推進。將彝繡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文化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簽署國際時裝周、創意大賽等多項合作協議,讓非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發布“新華·楚雄彝繡產業發展指數”,以產業數據驅動政策優化與資源配置,推動非遺傳承真正邁入可衡量、可評價、可持續的現代化軌道。
同時,楚雄彝繡始終堅守文化本源,注重技藝與精神的雙重傳承。建立全國首個彝繡產品版權登記中心,無論是老繡娘的一針一線,還是年輕設計師的靈感躍動,楚雄彝繡始終保持著對民族紋樣的敬畏與創造的尊重,在變中守住根,在新中續寫魂。正如業內專家所言,彝繡不是簡單的服飾裝飾,而是族群的記憶、情感的表達與時代創新的交匯之作。它不只是文化的符號,更是價值的表達、情感的延續、身份的確認。
樹品牌
以國際化推動“出海出圈”
楚雄彝繡在走出山村、走向市場的同時,也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永仁直苴1350多年傳承不息的“賽裝節”到連續兩屆成功舉辦的“楚雄時裝周”﹔從“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的權威發布到南博會“絲路雲裳”國際大秀的驚艷亮相,楚雄彝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圈”,不僅登上北京、米蘭、巴黎等國際T台,更與世界各地時尚機構、品牌設計師達成長期合作,完成了從“技藝活化石”到“潮流新語態”的轉型跨越。
僅靠秀場的光環還不足以支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讓彝繡立得住、叫得響、走得遠的,是其背后政策制度的系統支撐。楚雄州持續完善產業標准體系,率先制定實施《楚雄彝繡手工刺繡生產技術》團體標准,推動“楚雄彝繡”區域公用品牌申報並推廣使用﹔建立13個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工作站,探索“師帶徒”“校企共育”多路徑傳承機制,為非遺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非遺項目不是過去的回音,而是未來的引擎。楚雄彝繡的崛起,正是以創新為鑰、以融合為路、以文化為魂,構建起一條資源活化、產業興旺、群眾增收、文化自信的非遺振興路徑。在這一進程中,彝繡已不再只是彝族婦女的家庭手藝,更成為一項推動鄉村振興的富民工程、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鑄魂工程、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國家工程。
“未來,楚雄州還將持續探索‘非遺+’融合路徑,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這門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芒。”楚雄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說。(記者 呂瑾 段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