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文化中國行】秸稈畫登上大雅之堂

2025年08月27日08:1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文化中國行】

“你看這幅《九鯉戲蓮》圖,鯉魚打挺,好像要躍出水面。”近日,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三十裡鋪鎮大石新村的文化大院裡,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囤景義指著這幅圖說,這不是書畫,而是根據韓國客商的訂單定做的秸稈畫。

“昔日廢柴變成寶,我們的秸稈畫登上了大雅之堂,今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怡孮指導我們創作的秸稈畫走進了中國美術館,引起了許多國外愛好者的注意。”囤景義一邊將畫裝框一邊說。

秸稈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美術,它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材料,通過多道復雜工序,巧妙組合成畫。高唐秸稈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雖然近幾年高唐秸稈畫名氣不斷提升,但由於書畫技藝的瓶頸制約,秸稈畫藝術水准總是難以突破瓶頸。

如何幫助接地氣的文創產品走出困局?高唐縣在對接國家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基層工作中,特意邀請知名書畫家前來指導交流。去年11月,由中國文聯主辦的“知名老藝術家藝術成就巡回展”走進高唐,郭怡孮教授來高唐參加活動並展開調研,他發現秸稈畫既接地氣又具備藝術表現力,遂提出用秸稈畫創作書畫作品,將寫意花鳥技法與傳統秸稈熨燙工藝融合,經過幾番修改,最后創作出秸稈畫《百花齊放》系列。

今年5月,“花香深處——郭怡孮新作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百花齊放》秸稈畫系列就在其中。9幅作品以麥稈為筆、鄉土為墨,將田間地頭的煙火氣凝練成登上國家藝術殿堂的大雅之作。當秸稈遇見寫意花鳥,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融合,更是文化血脈的共生。

借上國家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基層的東風后,高唐縣又如何提升基層的文化含金量,將文藝大餐送到百姓家門口?

高唐通過縣委宣傳部和縣文聯統籌、鎮街銜接、村級落地的“三級聯動”,為群眾文藝需求號准,將文化堵點打通。去年以來,高唐縣積極對接中國文聯、省市文聯,先后邀請劉蘭芳、侯勇等走進高唐,開展評書演繹、公益電影放映等活動。

高唐縣還確立文化惠民“三不三優先”原則,不唯經濟指標,優先精神賦能,拒絕商業化量產,聚焦藝術價值提升﹔不搞規模擴張,優先技藝傳承,三十裡鋪鎮建立非遺工坊培育50余名新傳承人,推動秸稈畫入選山東省第六批非遺項目﹔不做表象繁榮,優先功能再造,秸稈畫從裝飾品轉型為藝術媒介,在中國美術館等展覽活動中賦能文化傳承保護。 (本報記者 李志臣 宋喜群)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