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三足金烏”美育范式精准傳播中華文化(文化隻眼)

張小鋒
2025年08月27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自古以來,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就像一對緊密相連的伙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各國貿易往來更加密切了文化交流。作為新中國第一所培養對外貿易專門人才、最早接收來華留學生的高校之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分注重中外文化融合、融匯,精准聚焦海外官員、留學生及國際合作伙伴等三大關鍵群體,開設中國文化課程,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國際文化交流。

進入新時代以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過10年實踐,形成了一套傳統文化美育范式“三足金烏”。三足金烏,是古代傳說中祥瑞的神鳥、太陽的別稱。傳說紅日中央有一隻黑色的三足烏鴉,因為其周圍閃耀著金光,所以被稱為“三足金烏”。寓意美育如同心靈的陽光,能夠溫暖而滋養人的一生﹔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如同陽光,溫暖而滋養著中華民族。

“三足金烏”美育范式通過“經典筑基—實踐賦能—傳播拓界”三個維度的聯動,以《孫子兵法與商道》《中華文化概覽》《聆聽國樂》《傳統美術賞析》等12門校本特色課程+38門精品課程建設,整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國際化文化交流平台、跨學科實踐課堂、沉浸式校園美育場域等要素,實現文化浸潤的持續性與穿透力。

“經典筑基”維度聚焦中華文化經典。如《孫子兵法與商道》課程,將這部蘊含東方智慧的經典著作與當代國際經貿實踐相結合,不僅解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辯証思維在跨文化談判中的應用,還通過“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理念,幫助海外官員、留學生及國際合作伙伴理解中國“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與“互利共贏”的合作觀﹔《中華文化概覽》系列課程,從《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到當代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幫助他們理解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實踐賦能”維度注重技藝傳承與情感共鳴。“意象·樂府”“意象絲路·龜茲盛歌”等原創音樂會,以民族管弦樂演繹詩詞意境,讓中外學生在沉浸式聆聽中體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藝術體驗坊”組織中外學生共同學習古琴彈奏《高山流水》、臨摹《蘭亭集序》,在“指尖的傳承”中感受文化溫度,讓留學生從文化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傳播拓界”維度著力推動中華文化傳播。針對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實習生以及留學生群體開展“國樂培育計劃”,將“流動國樂課堂”開到海外校園﹔舉辦“國際文化節”,搭建中外學生共創平台,鼓勵學生以戲劇、繪畫等形式重構傳統故事,如將“愚公移山”的精神轉化為跨文化舞台劇,在創新表達中推動文化對話﹔組織中外學生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文化溯源”調研,在實地考察中感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許多留學生回到家鄉后,自發成立“中國文化研習社”,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分享給更多人,形成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傳播效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結晶,是跨越國界的文明對話密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擁有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網絡,與62個國家和地區的370余所著名大學和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現有3200余名來華留學生。學校抓住關鍵群體,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了在潛移默化中推進國際文化交流的目的,增強了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輻射力。通過一系列傳統文化系列課程、特色活動,讓身處國際貿易前沿的外國青年群體,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成為知華、友華、愛華者。他們在國際組織、跨國企業中,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化解文化差異,以“義利兼顧”的理念推動合作共贏,成為中華文化的生動代言人。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