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電視成為“嚴肅閱讀”(新視野)

當電視機逐漸退出很多家庭的客廳,有些人卻開始懷念起了電視機,因為孩子。
那天,幾個80后家長聊天。在討論如何不讓孩子沉迷手機時,一位家長感慨道:“與其讓他玩手機,不如讓他看電視。沒想到,如今看電視竟然成了‘嚴肅閱讀’。”
聞者不禁恍惚。30多年前,80后的童年裡,電視如同一個充滿誘惑的魔盒。為了能多看一會兒,孩子常要跟父母玩捉迷藏的游戲:放學早回家,趁著大人沒下班,趕緊打開電視﹔看著挂鐘,時間差不多了,調回之前的頻道位置,關機,用濕毛巾給發燙的機身降溫,唯恐留下蛛絲馬跡。
那時電視像一道閘門,大人隻需把守閘門,就可以了。紀錄片、經典文學改編劇、科普節目……電視節目,家長可以幫忙篩選。手機不一樣。孩子指尖在方寸熒屏上翻飛滑動,如無法捉摸的流沙。它24小時在線,推送永不停歇,游戲無休無止,短視頻更是無窮無盡,悄悄侵蝕著孩子專注力。不給孩子手機?作業怎麼辦?各種打卡家長全都代勞嗎?大人著急,卻找不到控制的抓手。對了,這種焦慮叫失控感。
重新青睞電視,某種程度上是家長面對“手機失控”抓住的一根浮木,屬於“兩害相較取其輕”。至少,電視屏幕更大,家長還能坐在旁邊一起看,能討論劇情,能適時關機。電視提供了一種可預見的邊界感,一種難得的“物理可控性”。不像手機,屏幕雖小,卻像黑洞般難窺堂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彈出什麼,以及孩子的手指會滑向何方。
30年前的家長怕孩子被電視勾走了魂。那時的孩子長大了,又在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手機坑害。一代代父母對“孩子沉迷某種東西”的擔憂與無奈,如河流般奔流不息。變化的,只是那吸引孩子目光的“新寵”罷了。
曾經,武俠小說、漫畫書、電視熒屏,無不激起過大人“玩物喪志”的憂慮。今天換成了短視頻、手游與社交軟件。我們對孩子沉溺於虛擬世界憂心忡忡,卻仿佛忘記自己童年時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翻看金庸﹔在自己的小屋,支起耳朵聽隔壁家放的《恐龍特急克塞號》。
不少家長、醫生、教師、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在數字時代,完全隔絕屏幕已如螳臂當車。與其徒勞圍堵,不如借水行舟。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使用手機,並輔以討論、延伸閱讀,恰是孩子掌握媒介素養的重要一步。這並非妥協,而是父母在困境中重新找回主動,是幫助孩子掌握在奔跑中學會調整呼吸的智慧。媒介本身非敵非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引導孩子與之相處,使其成為汲取營養而非消磨心智的工具。
這很難,但現實就是如此,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電視機成為客廳家具中心的時代漸行漸遠了。新的環境提出新的課題,新的家長需要新的方式。面對新媒介洪流,應該採取的態度不是反感、抵制、逃避,而是與孩子一起學會如何在激流中穩健前行。在信息汪洋裡,培養孩子駕馭風浪的本領,這比筑堤防浪更為緊要——因為每一代孩子終須自己駛向屬於他們的大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