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持續推動醫療保障制度深化改革落地見效——
守護健康 普惠邊疆

截至今年7月底,雲南省參保人數達4540.42萬人、參保完成率達100.01%、享受醫保待遇2186.96萬人次、醫保報銷74.18億元……
醫療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近年來,全省各級醫保部門深入貫徹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3815”戰略發展目標,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推動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醫療保障政策在邊疆民族地區不斷落地見效,讓無數家庭卸下“病無所依”的重負,切身感受到“病有所醫”的踏實溫度,切實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固。
參保擴面惠民生
筑牢健康“基本盤”
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村民鐘岩到因意外導致顱內損傷,醫療費用超過8.3萬元。作為農村低保對象和脫貧戶,他享受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最終個人負擔降至4700余元。“我每年都給阿爸買醫保,報銷后沒花多少錢。”鐘岩到的兒子如是說。
鐘岩到的經歷,正是雲南邊疆地區奮力筑牢全民健康防線的一個溫暖注腳。為有效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雲南省以《醫療保險參保擴面攻堅三年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為引領,全力構建起“高位統籌+部門聯動+靶向宣傳”的堅固機制,為全民健康織密防護之網。依托“一人一檔”全民參保數據庫,醫保部門將目光精准聚焦於新生兒、大學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關鍵群體,在各地學校、社區建立“醫保流動服務站”,通過社區網格員帶著“新生兒參保一件事”聯辦指南上門服務,讓“新手”父母足不出戶即可無縫完成戶籍登記與醫保參保,將溫暖送入家門。
“我們始終錨定醫療保障‘奮力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的根本目標,縱深推進參保擴面攻堅專項行動,不斷筑牢全民健康防線,托起民生幸福底線。”省醫保局負責人說。全民參保成果在長效制度保障下持續鞏固,省政府印發的《關於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著力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基層動員、單位履責、個人盡責”的參保工作新格局。為了讓醫保政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構建起立體化宣傳矩陣。佤語、傣語版政策解讀通過鄉村大喇叭,在村寨間回響﹔“醫保惠民”專欄、微信公眾號高頻推送參保提醒與操作指南——政策聲音如春風化雨,浸潤邊陲﹔楚雄“先難后易”的創新做法在全國交流推廣。
全省以“應保盡保”為目標,目前,898.54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率為99.83%,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91.8%,守牢了不發生因病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集採落地減負擔
化解群眾“藥價憂”
“終於能走了。”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病房裡,來自德欽縣羊拉鄉茂頂村的芝瑪在術后第二天,就能扶著助行器穩穩邁步。過去,僅助行器耗材就要近4萬元,如今通過多家企業和升級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手術耗材費降至7560元,報銷后僅需自付3670元。“這個價格就能讓我重新正常行走,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芝瑪說。
芝瑪的經歷並非孤例。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高企,曾是邊疆群眾“看病貴”的痛點。這個比以往便宜了近5倍的全髖關節置換耗材,正是雲南省破解高值醫用耗材“天價”困局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雲南省以集採為抓手,全省聯動,讓群眾“看得起病、吃得起藥”的期盼加速變為現實。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慢病用藥保障上精准發力,集採降壓降糖藥在基層醫療機構醫保支付比例由60%躍升至90%,同時大力推進集採藥品“三進”——民營醫療機構、零售藥店、村衛生室覆蓋面持續擴大,4156.04萬片/支/袋集採藥品進入末端,價值3.23億元﹔昭通市成功實現藥品自主招採“破冰”,參與的第一批全省聯盟集採落地僅兩個月,採購額即達5165萬元,節約資金近2580萬元,預計全年節約超1.5億元……放眼全省,集採縱深推進的根基,正持續擦亮全省醫保改革“底色”。
目前,全省已出台20項改革任務,直擊集採、價格、支付等核心領域,累計落地執行77批次藥品耗材集採,節約資金近120億元,形成涵蓋1540種藥品的多元集採格局。今年上半年,藥品和醫用耗材挂網採購金額分別達16.99億元和6.61億元,預計為群眾減負9.44億元。村衛生室藥品採購周轉金預撥標准提至3萬至5萬元,累計預撥9.71億元。
異地結算破藩籬
暢通就醫“便捷路”
對於邊疆地區群眾而言,跨地區尋求優質醫療資源曾面臨“跑腿報銷難、墊資壓力大”的困境。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的全面落地,徹底打破了這道藩籬。
“現在去市裡的醫院也可以直接報銷,不用借錢墊資,也不用來回奔波交材料,太方便了。”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突發嚴重困難戶、低保戶佤族村民高志泰,在2020年7月起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先后到孟定鎮中心衛生院和臨滄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共13次,總費用34.24萬元,醫保報銷28.03萬元。
“群眾在哪裡,醫保服務就跟到哪裡。”這不僅是工作理念,更是遍布城鄉的生動實踐,通過簡化備案手續、擴大聯網定點機構覆蓋面、提升結算效率,醫保部門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在怒江峽谷深處,“醫保村村通”工程率先破題,村民足不出村便能“刷臉”結算。這張覆蓋全省的智慧網絡,已部署1.45萬台終端,貫通1.4萬余個基層醫療點,實現全覆蓋。到目前累計辦理業務100.98萬件,結算金額超110.44億元。昭通在浙江嘉興設立醫保服務站、迪慶將服務延伸到移動營業廳的創新之舉,讓千裡之外的雲南人同樣感受到“家鄉服務”的溫度。
曾經“參保地限制”的隱形藩籬,也正在被“全省通辦”的便捷破除。參保登記、異地備案等25項高頻業務,如今在全省任一醫保窗口皆可“無差別受理”。從銀行網點到高校醫院、從保險公司到社區中心,五級醫保服務網絡將經辦觸角延伸至群眾生活的各個角落。目前,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已突破2155.2萬人次,“秒結”的便利幾乎覆蓋全省參保人。
高效經辦入基層
提升服務“溫度感”
臨滄市醫保服務大廳裡,傈僳族老人捏著醫藥單據手足無措時,一句流利的傈僳語從導辦台傳來:“阿老表,醫保報銷我教你辦。”工作人員切換民族母語的瞬間,老人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在這個聚居著24個民族的邊疆市,醫保局直面語言溝通難題,精心培養了一批既精通少數民族語言又深諳醫保政策的“雙語醫保宣傳員”。當民族方言化作無形的服務橋梁,醫保經辦的“最后一公裡”升騰起融融暖意,真切詮釋了服務為民的溫度。
雲南省各地立足民族特色,銳意創新服務模式,推動便捷與均衡觸手可及。在臨滄、怒江等地,醫保服務大廳都配備了熟練掌握當地主要民族語言的導辦員,各類宣傳資料也印制雙語甚至三語版本,確保各族群眾“聽得懂、辦得順”。同時,醫保電子憑証和線上服務平台的大力推廣,讓群眾在“指尖”即可完成業務辦理,有效彌合了地理鴻溝,使“零距離”“無差別”的醫保經辦成為現實。各地還借助互聯網賦能“智慧醫保”,通過移動終端與線上平台,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不出村”的便捷服務。在國家醫保信息化建設支撐下,參保登記、信息查詢、異地備案等多項服務已貫通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微信、“一部手機辦事通”等多渠道,真正實現“零跑腿”。針對經濟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分層分類的參保資助政策構建起堅實保障網,確保“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服務觸角持續向末梢延伸,更多元的“家門口”辦理點不斷涌現。多個州市醫療保障局精准把脈群眾辦事“多地跑”“耗時長”等痛點,創新將醫保服務“搬進”銀行營業廳,“進一家門,辦兩家事”的便利獲得群眾由衷贊譽。普洱市以醫保下沉辦、“村村通”工程為抓手,建立103個鄉級、1081個村級醫保服務站,將高頻服務事項延伸至基層。將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並配發結算終端,邊境地區“一老一小”看病就醫全面邁入“刷臉時代”,有效化解了社保卡遺失、無智能手機、密碼遺忘等常見難題。同時,線上線下渠道聯動,有序推進“醫保社保關系轉移”“就醫報銷”等“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落地見效。
一項項精准務實的政策,一件件飽含溫度的醫保實踐,正為雲嶺大地上的各族兒女筑牢堅實的健康防線,傳遞著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力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的健康動力。(記者 呂仲先 黨曉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