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在阿詩瑪的故鄉 上一堂“地質課”

尹馨
2025年07月29日11:2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當下,雲南石林風景區正迎來一場發展質變。當地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避暑游,深挖民族文化、非遺產品等拓展景區多元業態,帶動周邊村落發展旅居產業……石林,正從傳統的“門票經濟”模式中突圍,闊步邁向兼具“國際范兒、文化范兒、學術范兒、少年范兒”的全域旅游新天地。即日起,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系列報道,通過文字與鏡頭,呈現石林景區文旅轉型的生動實踐。

夏季的雲南昆明石林風景區(以下簡稱“石林景區”)清爽宜人,叢叢石峰宛若一幅鋪開的水墨長卷。一個個研學師生團隊穿行於石頭“叢林”,感受“世界地質公園”的獨特魅力。

石林的形成,是一場水與岩石持續2.7億年的“曠世對話”。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被兩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經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蝕,最終成就了劍狀、柱狀、塔狀等萬千岩柱奇觀。“喀斯特地貌奇觀、生物多樣性、民族文化等都是石林景區的優勢資源。”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趙曉梅介紹,景區不斷挖掘自然科學和生態科普內容,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學課程和實踐活動,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石林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尹馨攝

石林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尹馨攝

在天然的地質“課堂”裡,學生們可以實地考察,親手觸摸岩石的肌理,聆聽專業講解員介紹地貌演變,探尋地球科學深藏的“密碼”。率隊前來研學的北京市朝陽區精誠實驗小學德育老師李婷婷深有體會:“石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在北京是看不到的。孩子們能夠結合書本上的知識,直觀感受地球億萬年的滄桑巨變。”

【4】講解員向孩子們講解鐘乳石的形成。人民網-尹馨攝

講解員向孩子們講解鐘乳石的形成。人民網 尹馨攝

北京市朝陽區精誠實驗小學此次組織了60名學生到雲南研學游,第一站便來到石林。除了學習地質知識,孩子們還親身體驗了彝族撒尼人的非遺技藝,沉浸式感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這次研學讓孩子們既領略了自然奇觀,又讓‘民族團結一家親’不再隻局限於課本上的文字描述,而成為了他們真切的體驗。”李婷婷補充道。

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尹馨攝

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人民網 尹馨攝

去年,石林景區共接待了31個批次共計10117人次的研學團隊。今年上半年,研學旅游持續升溫,目前已接待國內外學子近8000人。據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趙美菡介紹,景區接待的不乏國際研學團隊,例如曼谷商學院就有18名學生專程來到石林開展研學交流活動。

石林景區還面向中小學生開設“小小地質家”課程,通過化石採集、溶洞模擬實驗等,讓抽象的知識“觸手可及”。針對高校學子,景區內設置野外實踐基地,成為喀斯特地貌研究的“天然課堂”,一草一石,皆為“活教材”。

小學生們觀察礦石標本。人民網 尹馨攝

小學生們觀察礦石標本。人民網 尹馨攝

石林的“學術范兒”不囿於岩石與草木。歡快的三弦聲響起,師生們圍成圈,在撒尼導游的熱情指導下跳起舞蹈。這一刻,地質奇觀與千年彝族撒尼文化在互動體驗中交融。

參加研學游的學生與工作人員跳起彝族舞蹈。人民網 尹馨攝

參加研學游的學生與工作人員跳起彝族舞蹈。人民網 尹馨攝

以石為“書”,以民族文化為“課”,石林憑借其獨特的地質、生態與文化稟賦,不斷拓展“旅游+”的多元內涵。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