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創意牆繪點睛春城

——解鎖牆繪裡的城市流量密碼

2025年07月15日08:29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巡津街“梧桐女孩”牆繪。 記者楊艷輝攝

  雲南省文化館外牆牆繪吸引無數市民、游客打卡拍照。記者趙偉攝

  中和巷“三角梅簪花少女”牆繪。記者趙偉攝

  游客在昆明老街主題牆繪前拍照。記者黃曉鬆攝

  近日,雲南省文化館外的圍牆上,一幅幅融合雲南地理、民俗與現代創意的牆繪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圍牆轉角處,藍花楹、“簪花少女”牆繪,昆明地標組合成的“昆明”大字以及“克哪跌”“整喃”等昆明方言彩繪牆,以俏皮方式講述著春城故事。清新靈動的“梧桐少女”主題牆繪一亮相巡津街,便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去打卡拍照。在昆明老街,老牆上的超大“昆明”牆繪字異常吸睛,打卡人群絡繹不絕……

  如今,創意牆繪已然成為一種城市流量密碼,不僅催生出新的打卡點,持續為城市增添熱度、話題度,還帶動老街區煥新,為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催生出新打卡點

  近日,記者走訪了昆明幾處較熱門的牆繪打卡點。在雲南省文化館外圍牆繪處,前來打卡拍照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市民張女士興奮地說:“這裡太出片了,我們幾個專門約著來打卡拍照,每張都好看。”為增強打卡趣味性,彩繪牆區域還設置了多種主題裝置。在藍花楹牆繪前,一張藍色座椅成為最佳拍照位置,游客可坐於花海間與牆繪中的藍花楹浪漫同框﹔在“去發光,而不是被照亮”主題牆前,設計師巧妙利用色彩與光影,將一束虛擬陽光投射在黃色長凳上,搭配旁邊靈動的簪花少女,營造出歡樂的氛圍。游客可以發揮創意,擺各類趣味造型,輕鬆拍出“人在畫中游”的大片感!

  在昆明老街,巨大的玫瑰花、醒目的“昆明”打卡字、充滿春意的“春城”字樣,成為游客鏡頭中的絕對焦點。在這些打卡點前,游客們排起長隊,耐心等待著與美景合影。一名外地游客站在 “昆明”字樣前,笑容滿面,手不停地按下相機快門。該游客表示,自己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些牆繪打卡點的推薦,特意前來打卡拍照,“牆繪很有特色,讓我對昆明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印象,也讓我的旅行變得更加有趣。”

  在巡津街,體現老昆明文化特色的浮雕和立體彩繪,把裴氏樓、東寺塔、昆明橡膠廠等老昆明代表性建筑,栩栩如生地復原在牆上,打造出一道別具特色的亮麗街區景觀。巡津街早在清代就十分繁華,“雲津夜市”是當時的昆明八景之一。在民國時期,這裡是昆明最摩登的街道,很多歷史名人都在這裡留下足跡。如今,巡津新村的老建筑正不斷展現出新魅力。市民李女士表示,巡津街的牆繪讓她感受到昆明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走在這裡,仿佛穿越回老昆明,這些牆繪為街道增添了很多韻味。”她說。

  牆繪的出現,不僅為市民、游客提供新的打卡點,也為周邊商戶帶來更多生意。在雲南省文化館附近經營小吃店的王老板介紹,自從牆繪走紅后,來店裡吃飯的顧客明顯增多,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在昆明老街經營小商品店的張女士表示,牆繪吸引來大量游客,店裡的生意也跟著火爆起來,“游客在打卡的同時,也會順便逛逛我們的店,買一些紀念品回去。”

  為城市增添文旅熱度

  如今,因一面牆赴一座城成為各大社交平台的熱點話題。牆繪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皮膚”,在美化城市的同時,也給城市帶來熱度和關注度。記者在社交媒體平台搜索發現,與昆明牆繪相關的話題熱度頗高,不少網友分享自己在牆繪打卡點的照片和視頻,獲得了眾多點贊和評論。

  在小紅書上,關於昆明牆繪的筆記多達數百條,網友“@旅行的意義”發布了一組在雲南省文化館牆繪處打卡的照片,並配文“昆明的這面牆繪也太絕了吧!每一幅畫都充滿了創意和藝術感,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藝術世界。來昆明旅游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打卡點!” 該筆記獲得很多點贊和評論,不少網友在評論區詢問牆繪的具體位置,並表示也想來打卡。

  在抖音上,與昆明牆繪相關的內容播放量也非常可觀。一段展示昆明老街牆繪的視頻獲得上萬播放量。視頻中,游客在牆繪前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打卡,熱鬧非凡。網友“@昆明小靈通”評論:“昆明的牆繪越來越有特色了,這些牆繪不僅是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是宣傳昆明的一張新名片。”

  牆繪的火爆也吸引不少媒體關注,一些報道中提到,昆明牆繪作品將雲南的自然風光、民族文化、歷史遺跡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了解昆明這座城市。

  助力講好昆明故事

  如何通過創意牆繪講好昆明故事,展現昆明的獨特文化?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牆繪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傳播載體,通過牆繪可以將昆明的文化元素生動地展示出來,吸引更多人了解昆明、愛上昆明。近年來,昆明秉承著“城市美化不僅要大筆寫意,更要工筆細描”的原則,圍繞昆明市傳統的園林元素,通過藝術彩繪手法,打造年輕化的創意花景,達到“小創作、大景觀”效果,讓市民、游客在行走時的一呼一吸間感受昆明的獨特自然魅力。

  雲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麗江文化旅游學院特聘教授、經濟學博士曹榮光說,借助創意牆繪講好昆明故事,關鍵在精准提煉並藝術化呈現昆明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生活元素,將其巧妙融入具有城市記憶的特定空間場景中,創作出兼具高藝術水准與強視覺傳播力的作品,從而激發公眾的參與、互動和社交分享,實現城市故事的自發傳播與情感共鳴。

  以其他城市為例,杭州在西湖周邊的牆繪創作中,充分挖掘西湖的歷史傳說、詩詞文化,將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古代文人墨客描寫西湖的詩詞以精美牆繪形式展現,讓游客更深刻地感受杭州的文化底蘊。西安則在古城牆附近的牆繪中融入兵馬俑、大雁塔等標志性元素,以及古代絲綢之路場景,生動展現這座古城的厚重歷史。

  隨著創意牆繪日益火爆,如何管理維護好也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據了解,目前昆明沒有出台相應的管理辦法,但外省已有經驗可借鑒。在管理維護方面,上海建立專業的牆繪維護團隊,定期對牆繪進行檢查和修復,並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對牆繪進行數字化存檔,以便在需要時能夠快速准確地進行修復。深圳則通過市民舉報與志願者巡查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破壞牆繪的行為,並對破壞者進行相應處罰,同時加強對市民愛護公共藝術的宣傳教育。

  曹榮光表示,牆繪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文化現象,對於提升城市形象、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藝術化、在地化的視覺表達,高效塑造和傳播了獨特鮮活的昆明城市形象﹔直接創造了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新目的地和新業態,有效引導客流、激活老街區、帶動消費。同時,顯著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增強了市民文化認同感,成為推動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和形象提升的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流量密碼”。

  如今,在昆明的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創意牆繪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它們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麗色彩,更成為傳播昆明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雷晴)

  隨評

  牆繪

  昆明文旅破圈的“輕騎兵”

  雷晴

  當游客為一面藍花楹牆繪專程奔赴昆明,當老街商鋪因一幅方言彩繪客流翻倍,當社交媒體上“昆明牆繪”話題持續發酵……這些色彩斑斕的牆面早已超越裝飾功能,成為激活春城文旅活力的“輕騎兵”,以低成本、高互動的特質,解鎖城市流量密碼。

  牆繪的魔力,在於精准踩中當代文旅的“社交痒點”。在“打卡即存在”的傳播邏輯下,昆明的牆繪深諳“出片法則”:雲南省文化館在藍花楹牆前設藍色座椅,讓游客輕鬆與花海同框﹔“去發光”主題牆用光影設計制造沉浸式場景,滿足年輕人的創意表達欲。這些精心設計的互動細節,讓牆繪從靜態藝術變為可體驗、可傳播的社交元素。游客的鏡頭裡,“昆明”大字與老街煙火交融,“簪花少女”與孔雀元素共舞,每一張照片都是對城市形象的二次創作,這種自發傳播效力遠勝傳統文旅宣傳。

  更深層的價值在於,牆繪讓昆明的文旅特質變得可觸可感。不同於抽象的“春城”標簽,教場中路的藍花楹牆繪將城市花季具象化,巡津街的浮雕把“雲津夜市”的歷史傳說轉化為視覺敘事,方言牆的“克哪跌”“整喃”則用俏皮方式傳遞著市井溫度。這些作品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昆明的文化密碼箱——游客在拍照時,自然會追問藍花楹背后的城市氣候,探究老建筑裡的歷史故事,這種由好奇引發的深度體驗,讓旅行從“走馬觀花”升級為“文化感知”。

  牆繪帶來的流量,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旅效益。小吃店老板看著打卡人群笑逐顏開,紀念品商戶的民族飾品銷量看漲,老街區因藝術賦能煥發新生……這種“牆繪引流—消費轉化—街區煥新”的良性循環,印証了“小投入撬動大效益”的文旅創新路徑。相較於動輒上億元的景區開發,牆繪以“點石成金”的巧勁,讓城市邊角空間變為文旅新場景,為城市文旅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

  要讓這份熱度持續,還需在“質”與“久”上下功夫。眼下,昆明牆繪雖火,但也面臨同質化隱憂。唯有深挖地域文化內核——比如將滇劇臉譜、過橋米線等元素融入創作,讓每幅牆繪都成為不可替代的“昆明限定”。同時,借鑒上海的專業維護經驗、深圳的共治模式,避免牆繪淪為曇花一現的網紅。更重要的是延伸產業鏈,開發牆繪主題文創、推出“牆繪+街巷漫步”線路,讓流量沉澱為可持續的文旅價值。

  從一面牆到一座城,昆明牆繪的破圈啟示我們:文旅創新未必需要大動干戈,貼近城市肌理的巧思更能觸動人心。當藝術真正走進街巷、融入生活,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景區。期待昆明能讓更多牆面“說話”,讓每一抹色彩都成為文旅吸引力的注腳,讓春城不僅有四季花開,更有講不完的故事、留得住的客流。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