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樓裡承載的飛虎記憶

修復開放后的小白樓。
市民觀看飛虎隊專題展。 記者王俊星攝
暑期,位於盤龍區北京路458號的小白樓——昆明飛虎隊紀念館迎來大量參觀的市民和游客。在現場值守的安保介紹,這裡一天曾接待過將近3000人。
小白樓修建於20世紀30年代,因牆面純白而得名,2016年,昆明市博物館將其打造為昆明飛虎隊紀念館並免費向公眾開放。
昆明人的“好朋友”
1941年,大批美國青年飛行員在陳納德將軍的率領下,組成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華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他們駕駛美國生產的戰斗機對日作戰,而軍帽和機身上卻有著中國徽記。這支曾被一些軍事專家預言存在不會超過3個星期的隊伍,最終以飛虎隊聞名於全世界,成為世界航空史上的一段傳奇。
昆明是飛虎隊的總部,飛虎隊在這裡誕生,在這裡成長:飛虎戰機第一次升空作戰是在昆明,飛虎英雄第一次擊落敵機也在昆明。
1941年12月20日,昆明防空台監測到10架日本轟炸機向雲南飛來,所有戰斗機升空迎敵。這是飛虎隊來到昆明后的第一仗,在那之前的3年裡,昆明人一直深受日軍轟炸之苦。此戰中,飛虎隊擊落敵機9架,一戰成名。自此,飛虎隊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豎著大拇指說“頂好”成為街頭巷尾美國軍人與老百姓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和問候方式。
之后,在此基礎上成立的美國駐華空軍特遣隊、第14航空隊,與承擔駝峰空運的美國空運總隊中印聯隊、杜立特轟炸機大隊等一起英勇奮戰。
在昆明的上空,飛虎隊的隊員們以鮮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空中屏障,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昆明的抗戰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永遠的飛虎隊精神
走進小白樓,映入眼帘的是“長空飛虎——飛虎隊專題展”幾個大字以及一架飛機的螺旋槳。
整個專題展分為“飛虎揚名”“艱苦奮戰”“迎接勝利”“駝峰空運”和“馬特豪恩行動”“共創輝煌”“飛虎將軍陳納德”等單元,戰斗中用到的飛行護目鏡、航空隊軍裝、軍用手電筒等保存完整的文物和大量照片記錄了那一段艱苦且輝煌的歲月,詳盡展現了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包括飛虎隊在內的各國反法西斯戰士和國際友人,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在血與火、生與死考驗中結下的深厚友誼。
紀念館中,有一面由飛行隊隊徽組成的牆。相關資料顯示,當時的戰斗機為了方便辨認,都會涂上醒目的logo或隊徽,每支援華航空隊都有自己的隊徽。在這面隊徽牆對面,是用隊員名字組成的飛虎隊隊徽,陳納德將軍的名字被醒目地寫在虎頭上。
在小白樓的東南面,還有一個DC-3運輸機螺旋槳。這架飛機曾服役於駝峰航線,是由美籍華人譚永昭先生捐贈的,歷經千辛萬苦才從大洋彼岸運回昆明。
參觀紀念館的市民李永飛說,飛虎隊英名長在,精神永存。雲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學生說:“在聽老師講述飛虎隊與昆明的故事后,再來紀念館看到相關實物,心裡對飛虎隊和當時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輩充滿了敬意。”
盤龍區目前正在努力將紀念館打造為一個讓飛虎隊歷史和昆明城市記憶相融合、讓市民與游客感受城市人文溫度的新窗口。(趙書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