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 肩上有責 腳下有路(人民論壇)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與群眾關系的親疏遠近,最直觀地照見黨性、反映作風。
誠於中,形於外。心裡裝著百姓,秉持正確的政績觀,行動上就會與群眾走得近,就會始終把群眾利益置於優先位置。
在貴州長順縣,從上世紀90年代起,由於當地交通不便、物流尚不發達,一些干部就常背上背篼、走著山路,給老鄉們捎帶油鹽醬醋等物品。群眾親切地稱他們為“背篼干部”。這種自然朴實的行為,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部就是自家人,可以托付、值得信任。
任福建政和縣委書記時,廖俊波常常提著一個黑色帆布袋。同事回憶說,他總是隨身攜帶各種工程報表、圖紙等,走到哪提到哪。擔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后,他的行李中又多了一樣東西——武夷新區總規圖等5張圖紙。與客商交談時,他鋪開圖紙就能逐條逐項講解,如數家珍。
一個背篼、一個帆布袋,裡面裝著沉甸甸的責任。背篼裡的一袋鹽、一瓶醋,解決的是群眾眼下的需求﹔規劃圖上的一條路、一座橋,謀劃的是百姓長遠的幸福。二者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黨員干部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注腳。
心中有民,就會真心實意為民,始終把為民造福的重擔扛在肩上。這是一種永不言棄的責任擔當。遇到困難,身先士卒,與群眾同甘共苦﹔出現矛盾,主動解決問題,絕不推諉扯皮﹔任務再艱巨,征途再漫長,也會堅持到底。
黨員干部的詞典裡,就不該有“不作為”“躺平”這些詞。焦裕祿、楊善洲、谷文昌、黃大發、黃文秀……一個個走過千山萬水仍懷赤子之心的黨員干部,帶領群眾戰風斗雨、闖關奪隘,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他們為什麼能把“不可能”變成“一定能”?因為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在奮斗路上始終有廣大群眾同行。
“不要怕問題,讓問題怕我們。”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老縣長”高德榮的這句話,振聾發聵。不怕的底氣在哪裡?
當年修獨龍江公路時,高德榮建議,最后5公裡,由獨龍族群眾組建一個工程隊施工。此前沒有經驗的群眾,組建起施工隊。高德榮白天和他們一起修路,晚上和他們一起住工棚,確保最后5公裡按質按時完成。后來當地修建鄉村公路,這批施工隊員也成了骨干。
群眾力量就是底氣所在,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就不怕腳下沒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