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烏蒙山下的 “健康守門人”

——記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宋義春

2025年07月14日12:07 |
小字號

“深山藏良醫,藝高愈沉疴。”近日,昭通市鎮雄縣城一位患兒的家屬專程來到尖山鄉衛生院,將一面錦旗送到院長宋義春手中。這名七歲的孩子患慢性腮腺炎多年,輾轉多家醫院未能治愈,卻在宋義春的中醫特色治療下明顯好轉。這面錦旗,是烏蒙山區百姓對這位基層醫者最真摯的禮贊。

2025年,宋義春被表彰為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這份榮譽背后,是他扎根烏蒙大山多年,用“銀針草藥”守護百姓健康的堅守﹔是他以“針藥並用”為鑰,為山區群眾打開“少花錢、治好病”大門的執著。

雲霧深處的醫者足跡

鎮雄縣尖山鄉,烏蒙山間的雲霧常年籠罩著村寨。這裡曾長期面臨醫療資源匱乏的困境,而宋義春的到來,為大山裡的百姓筑起了一道健康防線。

80多歲的村民老周至今記得,那年干農活時不慎摔成手腕尺橈骨骨折,本以為要花大價錢去縣城醫院,宋義春卻在鄉衛生院為他做了固定處理,敷上中藥,開了口服藥。“不但治好了,還少跑路、少花錢。”老周的骨折順利愈合后,只要身體不適就找宋義春,宋義春也常利用空閑時間給他送藥,一來二去成了忘年交。

尖山鄉趕集日的清晨,宋義春的診室總會早早排起長隊。拄著拐杖的老人、抱著孩子的婦女,多是走山路而來。“宋院長,腰痛得直不起來,干不了活路……”一位村民弓著背挪進診室,宋義春仔細問診后,取出銀針精准下針,捻轉提插間,村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三副祛濕通絡的中藥,注意保暖少扛重物。”溫和的叮囑裡,藏著他對患者的細致關懷。

共事多年的醫生這樣評價他:“宋院長的‘土辦法’最實在——用最便宜的草藥治最常見的病,用最親的態度暖最需要的心。”一位不到30歲的農村婦女長期失眠,經他針灸為主、中藥為輔的治療,7天后睡眠明顯改善﹔不少行動不便的患者打電話求助,他總會抽時間上門問診。漸漸地,“宋一針”的名號在周邊鄉鎮傳開,他的電話號碼成了許多百姓的“健康熱線”。

“山區群眾看病難,不能讓群眾‘小病拖成大病’。”宋義春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即便身為院長,他依然堅守診療一線,憑借精湛的中醫藥技術,為烏蒙山區的百姓送去溫暖與希望。

扎根沃土的守正創新

尖山鄉慢阻肺病發病率高,患者常被呼吸困難困擾。宋義春帶領衛生院醫生摸索出中西醫結合特色療法,發揮中醫“藥灸結合、改善體質”的優勢,配合健康理念傳輸和生活習慣改良,不僅延長了發病間隔,更讓不少患者基本痊愈。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瑰寶,得讓它在基層發光發熱。”宋義春不僅自己鑽研,更把多年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同事。他推廣的“神闕灸治療虛寒性疾病”技術已惠及很多患者。

在他看來,個人力量有限,讓衛生院“強起來”才是長久之計。他推行“中醫特色+基本醫療”雙軌模式,建立“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聯動機制”——村醫定期到鄉衛生院進修,衛生院醫生定期“送教下鄉”,逐步形成“小病在村、常見病在鄉、康復回村”的分級診療格局。

仁厚村曾因村衛生室條件差、村醫水平有限,村民看病要走很遠的路。在宋義春團隊的培訓下,村醫們學會了中西醫結合診療,關注病人體質、研究病根,不僅提高了療效,還讓村民養成了健康生活理念。如今,針灸、拔罐、中藥熱敷等療法成了當地百姓的診療首選,既省錢又有效。

薪火相傳的醫者擔當

“一院之長,責任為先。”擔任院長以來,宋義春既抓管理又強醫技,當好“領頭雁”。他根據衛生院26名在職員工、40名招聘人員的專業特點,開設內科、兒科、婦科、中醫科等科室,人崗適配激活了管理“活水”。僅一年時間,就扭轉了衛生院多年困境,從“看到病人難”變成“一床難求”。如今,這個常住人口不足2萬的鄉鎮,衛生院年門診量達9萬余人次,住院6萬多人次,周邊鄉鎮患者也慕名而來。

“山裡人需要中醫,因為它‘接地氣’。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成本低。”18年來,宋義春從青年到中年,鬢角染霜,眼神卻依舊明亮。暮色中的衛生院,他常伏案整理病歷,窗外是連綿青山。

“山裡人需要中醫,因為它‘接地氣’。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成本低。”18年間,從青絲到白發,宋義春用堅守詮釋醫者的初心。

“只要大山裡還有人需要我,我就守在這裡。”這句承諾,是一位基層醫者對生命的敬畏,更是千萬基層“健康守門人”的縮影——他們扎根沃土,用仁心仁術守護一方,繪就鄉村振興健康底色。(毛利濤、唐遠超、陳俊鵬)

來源:昭通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