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鎮沅:化“棕”為寶 托起苦聰群眾致富夢

2025年07月14日08:44 |
小字號

驅車離開雲南普洱鎮沅縣城進入者東鎮,沿著盤山道繞行,便來到海拔近千米的新文村。

道路兩旁,郁郁蔥蔥的山棕樹迎風搖曳。這種喜光、耐濕的熱帶植物,與當地拉祜族苦聰人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他們傳承著悠久的棕櫚種植與利用技藝。

陽光穿過山棕樹寬大的羽狀葉,在地面投下躍動的金色光斑。葉叢間,米粒般的棕花成串垂落,有的已然綻放,有的仍被筍衣般的外殼緊緊包裹。

“鎮沅人有食用棕花、棕心的傳統。”援滇干部田全友介紹道,棕花初嘗微苦,但透著清香,入口爽滑回甘。在當地,棕花常與土雞、鮮肉同烹,或加工成棕花粉、棕花茶,甚至制成速食干品,成為山野饋贈的特色風味。

走進當地一家集棕櫚樹育苗、種植,棕產品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企業,棕片抽絲車間裡,幾台機器轟響著運轉,機器旁坐著十幾個工人,將在機器裡壓勻的完整棕片取出,再手工調整抽絲,每個人熟練有序地做著,身邊是堆起的棕絲和的棕片。廠長何發芬介紹說,棕片能做蓑衣、鞋子、鞋墊、帽子﹔棕絲能做的就更多了,床墊、坐墊、掃把,茶道刷、不同粗細度的棕繩、凳子、腳墊等。“尤其床墊特別受歡迎,有天然的韌性和彈性,透氣性好,還防虫蛀。”

“我們經過多次調研發現,山棕不挑地,田邊地頭都能種,易於存活,並且這種樹渾身是寶,產業鏈條從農戶種植到加工銷售,是典型‘接二連三的’好項目。同時,純天然的理念和傳統的工藝也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為此,我們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00萬元,為企業更新了打絲機、抽絲機,建了彩鋼晾晒大棚。”上海市金山區援滇干部邱明波介紹,

何發芬介紹:“項目建成后,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合作社運營發展棕櫚加工,每年給村裡分紅十幾萬元,我們注冊的商標就叫‘金山棕’。”

車間負責人范貴成四十出頭,到此務工已經七年多,“以前外出打工收入也就兩三千元,還不穩定。現在,我的妻子和母親也來廠裡工作,三個人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元呢!”他高興地說。

來源:鎮沅縣委宣傳部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