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華:抱團興茶業 攜手掙“茶利”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兔街鎮半坡村的望天坡茶園裡,阿發榮已帶著茶農們開始了一天的採摘。指尖劃過嫩綠的茶芽,這位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的彝族漢子眼裡滿是笑意:“你看這葉子,以前是‘看天吃飯’的庄稼,現在成了‘搖錢樹’。”
作為兔街鎮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阿發榮見証了一片綠葉如何撬動鄉村振興的點點滴滴。從昔日茶農“單兵作戰”的困境,到如今合作社、農戶、村集體“三方共贏”的新格局,他帶領鄉親們蹚出的“541”聯農帶農模式,讓“千年茶鄉”的每片茶葉都浸透著富民的香甜。
南華縣兔街鎮半坡村茶園。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前,咱村的茶農就像散沙,一家幾畝地,炒茶用鐵鍋,賣茶靠走街,好‘葉子’也賣不上價。”阿發榮蹲在茶園埂上,指著漫山茶樹回憶。那時的半坡村,1000多畝茶園零星分布在坡地間,鮮葉收購價長期徘徊在每公斤18元左右,行情差了還更低,不少年輕人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守著祖輩傳下的茶園。
轉機出現在2023年。州、縣、鄉三級黨委政府布局產業強鎮,加上當地與雲南農業大學“校地共建”。看著專家帶來的生態種植技術和市場分析報告,作為半坡村黨總支書記的阿發榮徹夜難眠:“不能再讓好茶爛在山裡!”他挨家挨戶串門,用彝家漢子最實在的話動員鄉親:“把茶園‘攏’起來,跟著專家學技術,咱們自己辦合作社。”
面對村民“怕吃虧”“怕擔風險”的顧慮,阿發榮率先將自家20畝茶園入股,又拿出多年積蓄投入採購加工設備。2023年3月,兔街鎮某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在第一次社員大會上拍著胸脯承諾:“賺了錢,合作社拿五成用於發展,四成給大伙分紅,一成歸集體——這‘541’,我們說到做到!”
走進合作社的標准化加工車間,萎凋機、揉捻機有序運轉,阿發榮拿起一捧剛制成的紅茶,茶香醇厚。“以前炒茶全憑經驗,現在專家教我們控溫、發酵,每道工序都有講究。”他指著牆上的質量標准表說,從鮮葉採摘的“一芽二葉”,到成品茶的水分含量,都有精確數字。
南華縣兔街鎮半坡村村民在採茶。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套“技術密碼”讓茶葉身價倍增,干茶均價從過去的每公斤120元躍升至每公斤240元,古樹茶更是賣到每公斤400元。2025年上半年,合作社加工干茶12.7噸,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去除成本后純收益達107.8萬元。在最近的分紅會上,看著鄉親們手裡厚厚的紅包,阿發榮想起剛辦社時到處籌錢買設備的窘迫,眼眶紅了。
更讓他自豪的是品牌的打響。過去鎮上十幾家小茶廠各打各的旗號,如今在合作社牽頭下,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你看這禮盒,印著我們望天坡的風景,城裡人很喜歡。”阿發榮說。
如今,曾因交通閉塞而被遺忘的“千年茶鄉”,正用一片茶葉串起了生態鏈、產業鏈、價值鏈,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朱照軍)
來源:南華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