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財經

雲南寧洱首個“三千萬茶村”成長記

2025年07月14日16:3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2023年、2024年,雲南省寧洱縣勐先鎮竹山村的茶葉產值連續突破3000萬元,成為該縣首個實現這一產值的“茶村”。地處偏遠、缺乏名山“傍身”的竹山村茶產業,如何成長為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的富民產業?​

竹山村的茶園風光。周芋杉攝

竹山村的茶園風光。周芋杉攝

“竹山不見竹,滿園皆是茶“。進入竹山村,每走一段就能看到綿延數公裡的翠綠茶園,甚至不少茶園從山腳“長”到山頭形成一座座茶山。​

“我們村連續兩年茶葉產值突破3000萬元,戶均茶葉收入達到1.6萬元左右。茶葉已成為竹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竹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張輝介紹,目前當地共有茶地11000多畝,戶均達到30來畝,人均7畝左右。​

茶園面積大,是竹山村茶產業“霸榜”的底氣所在。竹山村自1992年開始種茶,因為當時有茶廠帶動種植和加工,茶園面積增長迅猛,是寧洱縣較早規模化種植茶葉的行政村。​

張輝介紹,茶葉是竹山村“當之無愧”的主導產業。村民們一年中有8個多月在茶園忙碌,長期穩定的外來採茶工保持在100人以上。​

李德化在採摘喬木茶。陶平攝-(1)

李德化在採摘喬木茶。陶平攝

“我們最忙的是採春茶的時候,很多人家都是五點半就起床准備,天剛放亮就在茶地採茶,要干到天近黑了才收工,我家一年的茶葉收入在七萬元左右。”眼下,竹山村茶農李江瓊家的夏茶長勢旺盛,說話間她仍忙著採摘茶葉,手起葉落,簍中漸滿。​

除了現代茶園,竹山村還有3000畝的仿古茶園,因枝干高大也稱喬木茶,茶農們以更低的種植密度換取更高的茶葉品質,在價格和市場競爭力上實現了雙提升,目前每年創造超過500萬元的產值。​

此外,不少當地年輕人看到了喬木茶的價值和前景,選擇返鄉投身茶產業,從父輩手中接過發展的接力棒,還利用互聯網闖出了新路。從純賣原料到品牌意識提升,“竹山茶”這個公用品牌逐漸走入消費者視野。​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款大眾喜愛且消費得起的喬木茶。通過電商、線下展會等渠道大力推廣竹山茶品牌,帶動村裡茶農共同增收,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竹山村小背籮茶業負責人李德華介紹,自己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回鄉創業,實現了從茶園管理到採摘制作全程可控,過程中既向父輩學習好的經驗做法,也把外面的一些先進做法帶到山村。​

秦道淮直播銷售茶葉。陶平攝

秦道淮直播銷售茶葉。陶平攝

“新茶友們,沒有喝過竹山茶的,我建議大家選擇這款森林茶,茶香夠、茶味豐富,回甘極快,而且它也具備有機的資質……”在寧洱縣的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春茶採摘加工季過后,副理事長秦道淮每天都會直播銷售竹山茶。洒滿陽光、映襯著藍天白雲的晒棚就地“變身”直播間,“產地直發”的模式吸引了不少省外網友下單。​

該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主營竹山村喬木茶,80余戶成員均為當地茶農。憑借對茶葉種植、採摘、加工、銷售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該合作社通過了有機認証,成為竹山村茶產業向“新”求變的重要突破。​

竹山村現有茶葉加工廠10多家,頂峰時達30余家,主要從事茶葉鮮葉初加工,年生產干毛茶180噸以上。全村的茶葉在品質提升和精深加工方面仍有較大空間,當地正積極申報茶葉精深加工和茶葉交易市場項目,進一步提升茶葉附加值和茶農收入。​

此外,依托“挂鉤部門”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的政策、技術支撐,全村茶產業在由“大”向“強”的探索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目前,竹山村的有機茶園面積達到了3000多畝,茶農的收益明顯增加。”寧洱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農藝師錢永春介紹,該中心通過技術培訓,指導竹山村茶農持續推進茶園綠色有機化建設,成效顯著。(陶平、蘇紅亮、付會、楊斯喻)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