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澄江:電力賦能世界自然遺產保護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位於雲南省澄江市,博物館收藏了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標本5萬余件。守護這些世界自然遺產,需要一條永不中斷、精准調控的“生命線”。這條生命線,正由南方電網雲南玉溪澄江供電局以創新與擔當精心織就,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提供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澄江供電局的工作人員正在博物館查看電力設備情況。澄江供電局供圖
科技鑄就“智慧保電金鐘罩”
“化石保護,核心在環境穩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張元武介紹,“溫度必須恆定在20±1℃,濕度嚴格控制在55%±3%。不能有任何閃失。”
在博物館建設初期,原有電力設施難以匹配其世界級遺產的保供需求,一次意外停電就可能讓精密設備停擺,可能對這些“寶貝”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玉溪澄江供電局多次深入博物館調研需求,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覆蓋全鏈條的智能供電系統,對110千伏矣舊變電站10千伏黃梨山線、110千伏象山變電站10千伏甸朵線進行線路改造,兩路電源如同兩條生命動脈,互為備用,即使一路突發故障,另一路也能在毫秒級內無縫切換,確保博物館核心區域電力供應“零閃動”。
2025年以來,更是布設了感知靈敏的“神經網絡”,對矣舊片區的8台變壓器進行智能化改造,加裝智能網關,編織成一張無形的電力監測網,數據實時匯聚至智能配電物聯網平台,如同為博物館裝上了敏銳的“電力神經中樞”。
玉溪澄江供電局計劃生產部經理王代永說:“最棘手的是台區進行智能化改造時供電不能間斷,我們像做外科手術一樣,全程使用保供電車,加快改造速度,在不驚擾‘遠古居民’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施工期間,保供電車全程現場待命,技術人員全程值守,確保博物館用電“零影響”。
穩定電流為博物館注入更多活力
煥然一新的電力系統,為博物館注入了更多活力與更好的保障。
“2025年1月至6月下旬,展館累計接待游客32.48萬人次,游客量大,對電力的需求也就更大,”張元武感慨道,“這套系統就像給化石加了‘定海神針’,為我們后續更深入的科研保護提供了堅實后盾。”
穩定的電力支撐了更多互動多媒體設備、沉浸式影院的長時安全運行,為觀眾帶來更豐富、更震撼的參觀體驗。博物館的燈光永遠明亮,恆溫恆濕的展廳舒適宜人,讓公眾得以舒適地穿越時空,感受生命演化的壯麗史詩。運營更高效,智能化的能源管理,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釋放出的資金可更多投入到科研、保護和公共服務中,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澄江供電局的工作人員到博物館宣傳安全用電知識。澄江供電局供圖
有溫度的服務讓博物館用電更有保障
玉溪澄江供電局與博物館建立了長效溝通機制,定期開展用電安全“義診”,為館方技術人員提供專業的用電知識與指導,這種深度融合的服務模式,已成為公共文化設施可靠用電保障的典范。
“電力設備是冰冷的,但我們的服務是有溫度的。”玉溪澄江供電局建設管理中心經理王濤表示,“守護好世界自然遺產,就是守護地球生命的共同記憶。我們將持續關注博物館的發展需求,探索更前沿的能源技術應用,讓電力保障的‘金鐘罩’歷久彌堅。”(鐘嵐)
來源:玉溪供電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