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楚雄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心結“一站就解” 訴求“隻跑一地”

“發生山體滑坡,公路上方巨石滑落阻礙交通出行。”6月17日上午8點左右,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蟠貓鄉朵苴村微網格員(中心戶長)魯光彩外出巡查發現了這一險情,他立即將情況匯報給網格長。
8點15分,網格長魯承鑫到達現場實地查看,發現塌方量較大,便立即向蟠貓鄉綜治中心報告。
8點30分,在蟠貓鄉黨委政法委員、鄉綜治中心常務副主任金建棋的協調下,處理塌方的機械設備到達現場。
不到9點,塌方清理完畢,道路恢復暢通。
這起險情在1小時內高效化解,正是楚雄州全面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結出的碩果。
近年來,楚雄州政法部門立足基層實踐,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抓手,以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重點,推動矛盾化解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共治”轉變。2024年,全州群眾安全感綜合滿意率達97.77%,較上年提升0.33個百分點。
牟定縣蟠貓鄉綜治中心。蟠貓鄉綜治中心供圖
整合聯動:進“一扇門”解“萬千愁”
“現在辦事大廳寬敞、亮堂,辦啥事都方便!”今年5月,楚雄州牟定縣蟠貓鄉村民李甲(化名)走進煥然一新的蟠貓鄉綜治中心時,原本緊鎖的眉頭瞬間舒展。
派出所、司法所、平安法治辦等部門窗口在這裡一字排開,“一站式”服務平台讓懷揣一堆心事的李甲心中有了些頭緒,便將自己的煩心事一股腦傾吐出來:“這0.2畝地我種了快20年,怎麼能說沒就沒了呢?”
事情還得從2023年說起,蟠貓鄉朵苴村在進行高標准農田改造后的土地重新分配工作時,村民李甲發現自己連續耕種近20年的地,在重新分配時被分給了另一村民小組的村民李乙(化名)。
兩年來,雙方多次協商未果,李甲也曾多處反映問題,但由於該糾紛涉及部門多,且當事人分屬不同村民小組,讓本來不大的矛盾像一個死結,被越拉越緊。
蟠貓鄉綜治中心在當天上午受理該糾紛后,下午便聯合司法所、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等部門開始進行聯合處辦,對矛盾追根溯源。
“這場矛盾的根源其實在2004年就已經埋下了。”金建棋介紹,原來,二十多年前,李乙與另一人私下進行了土地置換,導致村小組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時,權屬陷入混亂。
理清相關事實后,司法所以案釋法、農業農村服務中心講解“換地需簽協議、留憑証”、平安法治辦答疑解惑、村委會引導雙方互相體諒……在各部門努力下,當事人達成協議,從李乙名下劃出0.2畝土地歸還給李甲,紛爭圓滿化解。
“綜治中心整合資源和各部門力量,讓群眾隻‘跑一地’,各入駐部門勁往一處使,按照‘路線圖’高效化解矛盾糾紛。”金建棋說。近年來,蟠貓鄉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矛盾糾紛總量逐年下降,連續19年無命案發生,鄉政府駐地古岩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全省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試點。
同樣的“楓”景還出現在楚雄州永仁縣。“農戶修堡坎佔路,村民出行受阻,綜治中心根據派單制,迅速聯動村委會以及農業農村、國土資源等部門介入聯合調處,一周內便督促整改到位。”永仁縣宜就派出所所長李德祥介紹道。
宜就鎮綜治中心採取“長期進駐、階段進駐、動態進駐”三種進駐模式,按需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大幅減少了群眾“多頭跑”的麻煩。同時,建立了36人調解專家庫,精准對接群眾訴求。
近年來,楚雄州縣、鄉、村三級通過整合資源、優化布局,打破行政壁壘、推動部門協同,讓群眾從“多頭跑”到“一站辦”,綜治中心成為了群眾口中贊不絕口的“解憂驛站”。
永仁縣維的鄉平安法治辦等部門聯合調處林地糾紛。維的鄉綜治中心供圖
信息互通:完善“一站式”解紛體系
在永仁縣維的鄉,靠路邊的一棟小樓,集成了群眾接待室、多元調解室、網格服務室、心理輔導室等模塊,這便是維的鄉綜治中心。
“‘麻雀雖小’,但作用卻實實在在。”維的鄉平安法治辦主任楊先榮介紹,綜治中心選址在群眾趕集、買菜都會路過的街邊,對面便是黨群服務中心,方便群眾反饋各類訴求。
作為鄉級綜治中心,這裡不僅聯通掌握村級“神經末梢”發現的各類問題,也貫通了向縣級綜治中心的信息傳遞渠道,實現村、鄉、縣三級縱向聯動。
今年5月,維的鄉村民王某(化名)與當地某小學因為林地歸屬問題產生了糾紛,王某認為該小學侵佔了本屬於自己的林地長達近40年。這些年來,眼看著地價越來越高,王某心裡也越發焦急,一氣之下挖了學校在該地塊上栽種的樹木,雙方矛盾迅速激化。
村級網格員等力量了解具體情況后,維的鄉綜治中心聯合司法所、林業部門等前往調處,並組織各方到場,根據掌握的事實給出了初步解決方案。
“目前,我們正積極協助學校提請縣政府進行行政裁決,並與縣教育體育局進行溝通,力爭凝聚各方力量早日解決該糾紛。”楊先榮說。
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為突破口,永仁縣永興傣族鄉也創新打造“小組‘橋頭堡’—村級‘主戰場’—鄉級‘終點站’”的三級聯動治理體系,讓鄉級綜治中心成為回應群眾關切、解決實際問題的“主陣地”。
在楚雄州綜治中心指揮大廳,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州104個鄉鎮、1108個村(社區)的治安動態。這裡既是“大腦中樞”,也是“神經末梢”——通過“一中心五室”標准化建設,州、縣、鄉、村(社區)四級綜治中心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州級綜治中心負責指揮統籌,縣級綜治中心負責組織實施,鄉(鎮)綜治中心負責實戰處置,村(社區)綜治中心負責發現問題和動態研判,楚雄州各級綜治中心形成了上下貫通、協同高效的解紛服務格局。
永仁縣綜治中心。人民網 雷霽攝
精耕末梢: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巡邏袖章、雨傘、電筒、普法宣傳冊、工作記錄本……這是牟定縣蟠貓鄉“十戶一體”微網格員(中心戶長)趙月中的“翻包”展示。
管理著10戶共54人的趙月中,是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社情民意的“信息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更是服務群眾的“貼心人”。
在蟠貓鄉,“十戶一體”微網格員(中心戶長)通過火塘會、院壩會收集群眾訴求,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矛盾糾紛等6類建立問題清單,按照“村級處置—聯合調處—上級協調”分級分類化解,綜治中心就像“中心基站”,依托微網格員全面打通基層治理末梢。
“進村公路邊打了除草劑”“道路塌方,請安排人員處理”“電線下垂,請處理線路”……每天,蟠貓鄉“十戶一體”工作交流群裡,微網格員(中心戶長)巡邏上報村裡的大事小事,綜治中心負責協調處理,基層治理網絡精細到“神經末梢”。
據介紹,楚雄州劃分標准網格2.48萬個網格,每個網格賦予15位數字編碼,配備專職網格員2.5萬名﹔劃分微網格8.67萬個,實現“十戶一體”微網格全覆蓋。依托“雪亮工程”19.67萬個視頻監控,綜治中心動態感知風險,2024年通過智能預警提前處置安全隱患6300余起。
目前,楚雄州共有104個鄉鎮、1108個村(社區)在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中完成平台搭建,讓群眾“最多跑一地”便能解憂、解紛。(雷霽、陳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