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得清”到“看得精”“看得真”——
超高清讓中國電視更“有戲”(深觀察)

各大衛視制作或播出的超高清劇節目:
圖①:廣東衛視《大美南粵》。
圖②:北京衛視《以美之名》。
圖③:江蘇衛視《江蘇超會玩》。
本文配圖均為網絡圖片
2025年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確立的“超高清發展年”,超高清產業作為國家戰略布局中的一項重大工程,正式邁入全鏈條協同升級的新階段。
當下,“電視時間”被移動終端和流媒體平台持續分流,為什麼各大衛視仍在大力推進超高清建設?答案既藏於政策引領、技術突破,更源於對媒介本質的堅守——以更清晰的畫面傳遞更真切的情感,讓技術的溫度照進現實生活。
逐步走向普及
中國超高清電視的發展歷程,是政策持續賦能與技術攻堅突破的共振。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開播國內首個4K超高清試驗頻道,完成技術破冰﹔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將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2022年,政策重心轉向“規模化”。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高清超高清電視發展的意見》中明確,到2025年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電視台和有條件的縣級電視台都要實現超高清頻道和節目的“規模化供給”。2025年,《加快超高清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出台,標志著超高清發展步入系統性攻堅階段。
在政策引領下,地方衛視的“超高清之路”越走越快。落地實踐扎實高效。2025年4月22日,北京衛視超高清頻道作為首個省級超高清頻道開播,其開播背后是系統性工程:斥資搭建全流程4K制播系統、擴容衛星傳輸鏈路等。北京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張蘇表示,“4K超高清升級絕不僅是技術單方面的革新,而是從內容創作到傳輸播出的系統性變革。”4K超高清改造的《檔案》欄目通過4K技術對歷史影像進行細膩還原,在紀錄片《渡口》中呈現出歷史的真實底色。這種技術與內容的雙向奔赴,使北京衛視試播期間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全線上揚,新媒體端宣傳片播放量突破4.43億次。
珠江之畔,廣東衛視作為全國第二家實現全鏈路4K超高清制播的省級衛視,以“展現灣區風貌,傳播嶺南文化”為核心,通過10檔新節目、6檔全面升級的常規節目和年內陸續上線的季播類、項目類節目,打造高質量生產的內容池。4K超高清融媒節目《大美南粵》在全省縣域鄉村的示范村鎮、核心文旅景區架起超高清攝像頭,用慢直播的方式,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看見“雲蒸霞蔚”的發展氣象。節目開播首日觀看量突破百萬,3日觀看量超千萬次。深圳衛視則聚焦科技創新表達,打造《深視新聞》《科創最前沿》《灣區子時第二季》等獨具深圳特色的超高清節目集群。這些成果標志著超高清的普及正從藍圖走向現實。
網絡視聽作為超高清產業的關鍵場景之一,各大視聽平台也積極響應號召,加速超高清布局。芒果TV、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B站、咪咕6家頭部網絡視聽平台持續增加超高清內容投入,新增節目中超高清佔比預計超過40%,並在手機和電視端設立超高清專區。憑借廣泛的用戶覆蓋,這些平台極大地拓展超高清內容的覆蓋廣度與滲透速度,與傳統電視台的超高清頻道形成互補。
提升視聽體驗
中國廣播電視行業正在實現從“看得清”向“看得精”“看得真”的迭代發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科技司副司長常建表示:“超高清不僅是分辨率的提升,同時還具有高幀率、高動態范圍、寬色域、高量化精度等技術特性。”在影像實踐中,這些特性正轉化為更具感染力的視聽體驗:北京衛視超高清頻道裡,HDR技術讓《覺醒年代》中五四運動的烽火細節纖毫畢現,歷史氛圍感扑面而來﹔廣東衛視節目的寬色域,無損傳遞了嶺南花窗的瑰麗色彩,網友認為“其表現力比親眼所見還要鮮活”。
而超高清技術的重要價值更在於其讓文化內容的表達更具穿透力,讓歷史更可觸、文化更可感、時代風貌更可知。綜藝節目《把這裡唱給你聽·民謠拾光節》以超高清技術對嶺南地域文化進行“詩意轉譯”,實現“歌曲+文旅”的交織﹔紀錄片《烽火赤子心》借助超高分辨率的重建與色彩修復,對歷史影像進行精准還原,真實呈現了港澳同胞支援抗戰的場景。正如北京廣播電視台總編輯徐滔所言,超高清改造“是價值觀更清晰,是情感表達更清晰,是觀眾美好精神生活更清晰”。這些實踐標明:技術服務於敘事、內容牽引技術演進,方能使超高清既“養眼”更“養心”。
驅動產業革新
超高清技術帶來的視聽革新絕非孤立的技術升級,更像一根隱形紐帶,帶動從內容生產到終端呈現的全產業鏈升級。
伴隨4K、8K拍攝設備變成內容生產端的標准化配置,從前端拍攝到后端剪輯的全流程技術升級,為內容創作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催生出慢直播、超高清紀實等在技術驅動下誕生的新形態。北京衛視超高清頻道播出的第一部電視劇《以美之名》,錨定醫美行業,借助超高清技術把醫美手術的精密細節、人物表情的微妙變化等精准呈現,引發廣泛熱議。
超高清的畫面質感,也在悄悄推動終端市場的“換新潮”。“4K”“HDR”“高幀率”等技術關鍵詞,正成為人們選購電視機時的“硬指標”。數據顯示,電視機市場正經歷“分辨率競賽”,2025年,8K電視機銷量突破500萬台,佔比15%,4K電視機滲透率已超過80%。
為了讓優質內容順暢抵達觀眾,傳輸網絡也在跟著“加速跑”。江蘇廣電為“蘇超”打造的“4K+5G+AI”制播體系,通過衛星、5G、有線網絡的多路徑傳輸,僅6月14日《江蘇超會玩》節目首播加兩場賽事直播,就吸引2400多萬人次觀看。而“5G+AI+XR”與超高清的深度融合並逐步應用到文旅、教育、醫療等領域,也正讓內容創作與公共服務煥然一新,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活力與社會價值。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京滬粵三地“超高清先鋒行動計劃”的縱深推進,從內容制作到終端播放,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正在加速配合,形成完整生態。未來兩年,超高清終端將覆蓋數億個家庭,用戶將通過“細節見真實”重塑觀看體驗。
超高清頻道的規模化落地,標志著中國廣電領域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這場以技術升級為基礎、以提升體驗為目標的視聽演進,將成為夯實文化自信、賦能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