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康雍乾時期新疆文物展開幕
文物昭昭印同心

觀眾在觀展。本報記者 靳昊攝/光明圖片
乾隆款白玉寶相花蓋碗。本報記者 靳昊攝/光明圖片
【帶你一起看大展】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我國歷史上邊疆治理的重要階段。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大量與新疆緊密相關的文物,包括書畫、玉器、武備、織繡、圖書等,尤以康雍乾三朝數量最多。7月8日,“故土新歸:故宮博物院藏康雍乾時期的新疆文物展”在新疆博物館“故宮廳”開幕。185件文物精品呈現出一幅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手足相親,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畫卷。
山河一統的崢嶸印記
清軍騎兵部隊身著常服、佩戴弓箭,從畫面左側的山谷樹林中列隊進入畫面中心的開闊地帶,畫面右下角為迎接的准噶爾部士兵及牽著牛、羊、駱駝的牧民。展廳裡,一幅平定伊犁受降圖定格了清軍平定西域的崢嶸歲月。
這幅受降圖連同展出的和落霍澌之捷、通古思魯克之戰等戰圖共同構成了《平定西域戰圖冊》。該圖冊由郎世寧等西洋畫師起稿、丁觀鵬等宮廷畫家創作,兼具西方繪畫的寫實質感與東方藝術的典雅韻味,將戰場波瀾壯闊的背景環境與戰斗的緊張激烈表現得淋漓盡致。
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文明表示:“這套珍貴的圖冊不僅為研究清代新疆歷史、軍事戰略、民族關系等提供了直觀的視覺依據,更彰顯了清朝中央政府維護國家統一穩定、平定邊疆叛亂的堅定決心與強大實力。”這套圖冊曾送往法國刻成銅版,並刷印多份,如今重回新疆展出,恰如歷史的回響。
展櫃裡的《御制平定准噶爾告成太學碑文》冊,青玉質,刻字端庄。碑文記述了自康熙帝以來用兵厄魯特蒙古的緣由、經過及戰果,指出清政府平定准噶爾旨在維護邊疆穩定安寧,亦使新疆等地區獲得安定和平的生存環境。
社稷安瀾的文治華章
《臚歡薈景圖冊》中的《回人獻伎圖》,描繪了維吾爾族藝人在紫禁城表演“達瓦孜”高空走繩的生動場景,乾隆帝的御筆題詩“驚看索上舞,不畏墜風高”題於畫面角落。畫中藝人的花帽、長裙細節逼真,不僅展現了維吾爾族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折射出清政府對邊疆文化的重視。
《回部四果圖》上,木瓜渾圓、石榴綻紅。清代畫家錢維誠以新疆瓜果入畫,暗喻“四夷賓服”,也是對“故土新歸”的文化確認。果實飽滿、枝葉繁茂的意象,呼應了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政策,以藝術化形式將新疆納入“大一統”的敘事體系。
乾隆帝行書《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卷前,不少觀眾駐足細讀。紙卷上的“若今之土爾扈特,攜全部,舍異域,投誠向化,跋涉萬裡而來,是歸順,非歸降也”,與之呼應的《萬法歸一圖》屏,以濃麗色彩再現了乾隆帝於熱河(今河北承德)接見渥巴錫的場景。
絲路繁興的治疆長卷
清政府在新疆推行漢、滿、蒙古、維吾爾多種文字通用的政策,同時十分注重通過文化整合強化邊疆認同,在新疆設立學校,鼓勵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化,編撰相關典籍,促進文化交流。
展櫃中的《欽定西域同文志》,是清朝官修的一部滿、漢、蒙、維吾爾等六種文字合璧辭典。這部收錄約3202條詞語的辭典,涉及西域地名、人名、職官名等專有名詞的翻譯與解釋,是解讀清代邊疆治理思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的關鍵文本之一。
清朝時期的新疆地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眾多宗教並存。1762年,清政府在惠遠城設立伊犁將軍府,同時建成的還有鐘樓、關帝廟等建筑。到清中期,關帝廟已遍布天山南北。展廳內,“神佑新疆”四字匾文、御筆七言對聯“春秋志在威名遠,戊己屯開廟貌全”,以關羽忠義、驍勇之意來鼓舞戍邊軍民,背后是以文化認同鞏固邊疆的深謀遠慮。
一旁的銀經匣,錘揲的佛教紋樣間藏著准噶爾部的游牧印記,這件平叛時繳獲的文物,最終成為國家統一的見証——正如匣身的纏枝蓮紋,各族文化在中華文明沃土中纏繞共生。
走出展廳,陽光透過窗櫺,洒在“故宮廳”的展標上。從戰圖冊的硝煙到歌舞圖的歡騰,從東歸的蹄聲到匾文的墨跡,185件文物串聯起的,不僅是康雍乾時期的新疆記憶,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闊歷史。 (本報記者 靳昊 趙明昊 孫金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