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財經

從滿村“小爐匠”到“銀器第一村”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5年07月04日08:39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剛拐進新華村村口,一座牌坊映入眼帘——高6.8米、寬12.8米,用2.8噸純銀打造。牌坊雕龍畫鳳、飛檐斗拱,其上“中國銀器第一村”熠熠生輝。

漫步村中,“叮叮當當”的銀器打制聲不絕於耳,成了當地村民的生活背景音,這裡“家家有手藝,戶戶有作坊”。

這座“銀器王國”,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生活在這裡的白族群眾,制作手工銀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精湛的銀器加工技藝在歲月長河中代代相承,有著“中國銀器看雲南,雲南銀器看新華”美名。

一名匠人正在制作銀器。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一名匠人正在制作銀器。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村裡銀器作坊有三千多家,我這兒的規模不大。”54歲的李金銘面帶謙和笑意,將記者迎進他的“地盤”——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

打小跟著父輩學藝,李金銘細說往事:“早年間,村裡的‘小爐匠’們一根扁擔闖四方。一頭挂風箱,一頭挂小錘烙鐵,足跡踏遍雲貴川,遠至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歲月流轉,技藝精進。新華村聲名鵲起,銀器遠銷海內外。2014年11月,以新華村銀器加工技藝為代表的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步入李金銘的銀器作坊,規模其實不小。手工車間裡,匠人們正埋首趕制銀質酥油燈、酥油碗,錘聲清脆。在這裡,每位匠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他們在方寸間用恰到好處的力度,將各式花樣印刻在銀器之上,獨具一格、美輪美奐。

李金銘的銀器加工作坊創辦於2007年。他回憶:“那時信息閉塞,全靠背著樣品天南地北‘跑斷腿’。”如今,新華村名聲在外,更多時候隻需坐等客戶上門。

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生產制作的銀器。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生產制作的銀器。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從蹣跚起步到根深葉茂,李金銘家的銀器銷往全國各地。“主要客戶群體集中於海南、青海、西藏、雲南等地區的文創店鋪。”他透露,去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大關。

村裡作坊林立,競爭激烈。如何突圍?李金銘的答案清晰——守正創新。

“守正,是守住老祖宗傳下的精湛技藝,毫厘不能差﹔創新,則要洞悉市場風向,打造更貼近生活的銀器,讓它飛入尋常百姓家。”李金銘解釋。

“提起銀器,大家總覺得‘貴’,覺得‘遠’,不接地氣。怎麼辦?”李金銘自問自答,“精品高端貨,堅持純手工,一絲不苟﹔日常實用器,大膽引入半機械化,降低成本,讓價格更親民。”

“半機械做的銀水杯、銀梳子,賣得火,市場認可,年輕人尤其喜歡。”他舉例道,去年光是銀梳子就賣出2000多把。

在線下穩扎穩打的同時,線上渠道也在不斷開拓。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李金銘積極探索電商銷售模式。“我們正籌備組建自己的直播團隊。”他坦言,“之前聘請網紅主播,成本過高,有點扛不住。”

銀器制作,原料成本是大頭。今年尤其艱難:銀價蹭蹭漲,倉庫裡壓著貨,資金鏈繃得緊。緊要關頭,中國工商銀行大理分行的“人才貸”如雪中送炭,隨著300萬元信貸資金注入,廠子的壓力頓減。

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生產制作的銀器。人民網記者-程浩攝-(1)

鶴慶縣新華千錘佳藝民族首飾加工廠生產制作的銀器。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資金到位,李金銘底氣足了,一口氣加購450公斤原料。“往年同期常‘斷糧’,工人干幾天就得歇工。今年原料充裕,總算不用‘干三天歇兩天’了。”他言語間透著輕鬆。

響應政策,扶持特色。中國工商銀行大理分行創新推出“人才貸”,精准“滴灌”土陶、木雕、銀飾、白繡等領域的匠才。截至6月末,該行“人才貸”貸款余額已達2556萬元,惠及全州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8人。

作為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金銘也有隱憂:“如今,能沉下心、坐得住,真正鑽研銀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好在,產業勃興,磁力日增。村裡年輕面孔漸多,他們中不乏國內頂尖學府的學子,也有技藝嫻熟的新銳匠人。帶著前沿的設計理念和扎實的工藝,他們為古老的非遺銀藝注入生機與活力。

暮色漸濃,村中的敲打聲漸漸稀疏。李金銘在作坊裡,把次日要發的貨品又仔細清點了一遍,銀器在燈光下流轉著柔和溫潤的光澤。新華村,這個因銀而興的村落,也在永恆匠心與不息傳承中,煥發出愈加奪目的光彩。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