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教育幫扶潤邊疆 山河攜手共成長

“老師,今天這道化學題的方程式我怎麼都配不平。”“來,我們先用化合價升降法試試……”
放學后,在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的課后培優室裡,來自玉溪市江川區第一中學的幫扶團隊隊長孔川波老師,正耐心指導學生解題。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西盟縣第一中學上演,這是該校課后輔導常態化的縮影,也是教育幫扶成效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雲南省積極推進教育幫扶工作,通過選派優秀教師團隊開展交流活動,將優質教育資源向邊境地區傾斜。2023年,由玉溪市江川區6名骨干教師與普洱市景谷縣9名教師組成的幫扶團隊進駐西盟縣第一中學,開展教育幫扶工作。
課后輔導。魏妮楠攝
破局:精准把脈 開出幫扶“組合藥方”
2023年10月,江川區、景谷縣兩地與西盟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幫扶團隊初到西盟縣第一中學,首先開展了教育情況摸底調研,發現該校在學生行為習慣培養、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存在短板。
為此,幫扶團隊通過擬定幫扶目標、優化教案、強化培優、完善學科作業設計等措施,開出了“組合藥方”,並以“師資共享、經驗輻射”為核心,開展示范課與聽評課活動,創新教學模式。
“我們針對西盟一中在班子建設、學校管理、后勤服務、教科研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開展‘訂單式’幫扶,共同解決問題,並搭建校園文化平台,打造‘和融之聲’校園廣播站、開展播音主持人專業培訓、組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孔川波說。
幫扶過程中,幫扶教師身兼多職,立足崗位帶班子、帶教研、帶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同時推廣扁平化管理模式。這種全方位、精准化的幫扶模式,為西盟縣第一中學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幫扶教師在授課。魏妮楠攝
攻堅:課堂革命 激活邊疆教育“一池春水”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幫扶團隊的教師們擔任備課組長,創新實施了“師徒結對”“公開示范課”“課標學習分享”“常態化集體備課”等制度,搭建了教師間的交流平台,並通過語文課本劇、英語情景劇等創新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據統計,2023年以來,幫扶團隊累計開展公開課69次,組織集體備課376次,培優輔差覆蓋學生300余人次﹔團隊教師帶徒28人,開展課題講座惠及教師140余人次﹔開展示范課、研究課,參與聽評課活動148次。通過備課、聽課、評課等活動,教師們積極分享教學經驗,為課堂變革筑牢師資基礎。
“以前覺得物理特別難,但老師用生活中的例子講解,很多之前我一直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現在一下子就懂了。”西盟縣第一中學學生李夢嬌說。
“幫扶團隊教師提想法、給建議,助力我們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圍,提升了各年級組的凝聚力。”西盟縣第一中學教科處副主任盧那詩說。
聯動:山河共育 架起校際合作“立交橋”
江川、景谷與西盟雖山水相隔,卻因教育而緊密相連。15名幫扶教師來自4所學校、涵蓋8個學科。自2024年起,已開展3次校際交流,不斷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此外,西盟縣第一中學選派教師到江川區第一中學跟崗學習,參與學校管理、承擔年級主任和教研組長等核心崗位工作,全方位學習江川區第一中學的教育經驗。江川區第一中學與西盟縣第一中學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實現教學資源和數據共享,實時開展同測同評,在比學趕超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高中的學習壓力很大,有時候我會覺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沒有意義。團隊老師經常和我聊天,給我鼓勵,讓我明白只要堅持就會有收獲。”西盟縣第一中學高二年級學生魏陽說。
“看著學生們成長,也看著自己心中的願望一點點在學生身上實現。這讓我思索,我們能否為學生做得更多、更好,讓學生在我們的陪伴中樹立更遠大的理想,追求更遠大的目標。”江川區第一中學幫扶團隊隊長孔川波說。
西盟縣第一中學。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跨越山河,情暖西盟。
2024年高考,西盟縣第一中學高考本科上線率較去年提高2.3個百分點,學校高考成績穩步提升。截至2024年,西盟縣第一中學中考總平均分為501分,最高分為658分,總分合格人數為223人,優秀學生達57名。
“教育幫扶不是‘移植大樹’,而是讓每粒種子都找到破土的力量。”從單向“輸血”到協同“造血”,是一場教育理念的轉變,更是一段充滿溫暖與希望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幫扶教師和當地教育工作者相互扶持、共同進步。這場跨越山河的奔赴,正讓西盟的教育圖景煥發新的生機。(魏妮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