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0余名黨員筑起阿佤山“紅色堡壘”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在這片傳唱《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土地上,514個基層黨組織、5383名黨員構建起覆蓋城鄉的組織網絡,少數民族黨員佔比達83%。
近年來,西盟縣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實施“黨建+”工程,通過培育黨建示范點、選樹先鋒典型等方式,探索出一條符合邊疆民族地區特點的黨建工作新路徑。
6月末,在佤山晨曦中,西盟縣東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前綠樹成蔭,黨總支書記葉花早早擺好座椅,等待社區黨員來臨。
“今天咱們聊聊怎麼讓‘黨員責任田’更肥沃!”她笑著招呼陸續到來的黨員。老黨員岩大爺提議:“要加強社區安全管理的建議。”話音未落,年輕黨員歐嫩相立即掏出筆記本記下——這是社區每月“民生座談會”的尋常一幕。
近年來,東城社區突出黨建引領,多措並舉,構建了多元共治、協同共治、互動共治、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為社區治理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強勁動力。
“東城社區共有6大片區178棟居民樓,情況復雜、人口眾多,社區工作人員卻隻有9人。”東城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葉花說,面對人少事多的局面,如何更好地為居民服務成為社區面臨的一大難題。
“東城社區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的同時,把黨建融入網格管理、志願服務、養老服務、文化活動,不斷提升社區的治理能力。”葉花說,社區通過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支撐+群眾主體”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用好“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
葉花介紹,東城社區以組建特色志願服務隊伍、豐富“三雙”活動、開展“點單服務”為載體,推動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組建社區先鋒志願服務隊,發動在職黨員、社區老年人、青年志願者等力量,開展環境保護志願服務、聯建共建活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等,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
除此之外,黨員們也主動挑起大梁,向基層治理發起沖鋒。在日常生活中,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黨性原則行事,關心群眾,傳播正能量,提高學習能力,團結協作,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
在東城社區,葉花既作為黨總支書記,帶領黨員隊伍沖鋒在前,同時也以普通黨員身份扎根群眾之中。十年如一日地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理念,與社區黨員們共同深耕基層沃土。
在東城社區的街巷裡,總能看到葉花的身影,時而握著電話耐心傾聽居民的瑣碎煩惱,時而穿著紅馬甲彎腰清理角落的垃圾,時而又坐在留守兒童家中輕聲輔導作業。作為社區黨總支書記,21年來她始終扎根基層,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調解能手”“愛心媽媽”。在她的帶領下,東城社區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持續增強,形成了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正如她常說的:“黨員就像一盞燈,照亮的地方多了,群眾的路就亮了。”
像葉花這樣的基層黨員還有很多。黨員四妹每天穿梭在街巷之間,用心解決300多戶居民的“急難愁盼”。
四妹是一名普通的黨員,走街串巷,上門入戶,她每天忙碌在基層管理的300多戶家庭的“家長裡短”中,“要把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她朴實的話語道出了基層黨員的共同心聲。
清晨的陽光洒在西盟阿佤山上,在這裡,一個個基層黨組織正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一名名黨員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為西盟縣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力。(李毅、岩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