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關:“家庭微工廠”解鎖增收密碼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實現企業與農戶的高效聯動,既激活產業潛能又帶動農民增收?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通過竹材加工企業探索“家庭微工廠”模式,不僅不僅為當地筇竹產業注入了新動能,更開辟了一條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增收的新路徑。
雲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竹材加工的本地企業。憑借大關縣豐富的筇竹資源,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產品線從最初的筇竹毛筆、火折子等簡單工藝品,拓展至涵蓋家具、工藝品等300余個單品。公司規模也從最初的5名員工,發展壯大到如今的100多人。
工人在加工筇竹家具。楊全偉攝
然而,伴隨企業規模擴張和市場需求日益多元,生產場地有限、用工需求激增等矛盾逐漸凸顯,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如何破局?企業管理者深入調研,立足實際,創新性地推出了“家庭微工廠”合作模式。
“筇竹家具和工藝品加工目前主要依賴人工。隨著工廠的快速發展,用工需求不斷增加,但場地卻成了限制因素。”公司董事長歐賢芹道出了面臨的困境,“於是,我們決定將調竹子、去皮等初加工環節,以及部分小件產品的加工任務,交給農戶在家完成。”企業為農戶提供原材料與必要的工具,合作社社員和公司員工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選擇,既可在工廠利用專業設備進行精細加工,也可將原料帶回家中,在農閑或碎片化時間完成初加工或小件制作。“家庭微工廠”模式不僅有效破解了場地限制,還賦予了生產者極大的時間自主權。
“家庭微工廠”最顯著的成效,是更好地幫助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尤其惠及了不便外出務工的群體。
康顯順在家加工筇竹發簪。楊全偉攝
木杆鎮漂壩村的陳元現是"家庭微工廠"的首批受益者。這位身患殘疾的村民將原料帶回家加工,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現在方便多了!既能管小孩、照顧老人,孩子做完作業還能跟著學手藝。”陳元現笑著說,“一年多下來,家裡收入增加了一萬多元。”
木杆鎮銀吉村桃子坪村民小組的康顯順,曾常年在外省輾轉務工。如今,他選擇返鄉加入“家庭微工廠”。“這兩年在家做,收入不比外出少,每月穩定有五六千元。”康顯順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時間自由,能幫家裡干活,做好的產品直接交給合作社就行,特別好!”返鄉就業、收入不減、兼顧家庭,成為吸引像康顯順返鄉的關鍵。
隨著“家庭微工廠”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帶來的綜合效益日益顯現。通過與“家庭微工廠”的緊密合作,企業有效發揮了聯農帶農的核心作用,吸引帶動了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戶了解並參與到竹產業鏈的初加工環節中來。這種廣泛的參與,不僅為農戶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在當地形成了“企業+家庭微工廠+農戶”的良性互動和濃厚的竹產業發展氛圍,優化了產業生態。
筇竹家具。朱睿攝
“我們將依托這個平台,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筇竹初加工,為他們提供更系統的技術培訓和穩定的原材料支持。歐賢芹表示,將持續深化和完善“家庭微工廠”模式,通過龍頭帶動,讓更多農民深度融入筇竹全產業鏈,實實在在共享大關“一縣一業”筇竹產業蓬勃發展的紅利。
大關“家庭微工廠”模式,是聯農帶農機制的有效實踐,更是惠民政策在田間地頭的生動體現。它用“小”工廠激活了“大”產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具有大關特色的鮮活樣本。(楊全偉、朱睿)
來源:大關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