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繡南博會綻華彩 文化交融共繪新篇

6月19日,第9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9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南博會”)在昆明盛大啟幕,“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系列活動也於當天驚艷亮相。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是楚雄時裝周的“升級版”,以楚雄彝繡為文化紐帶,匯聚各民族非遺服裝服飾精華,展現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非遺與時尚、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之美,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內外服飾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展示平台。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現場。
6月19日—24日,來自本屆南博會主題國斯裡蘭卡及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國內貴州黔西南、海南五指山等省外州(市)和雲南昆明、玉溪、普洱等15個州(市)的25場非遺服裝服飾專場走秀輪番上演,共同呈現一場跨越國界、融合民族的時尚盛典。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現場。
依托南博會數字貿易平台,南博時裝周積極探索“區塊鏈溯源+跨境電商”數字化應用場景,為每件彝繡產品植入身份標識,實現全流程溯源﹔聯合跨境電商平台搭建“彝繡國際雲展廳”,同步開展線上直播帶貨與線下訂貨會,推動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全面展示文化新質生產力成果。同時,時裝周系列活動緊扣“一帶一路”倡議,舉辦文化企業投洽會,與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等多個國際時裝周平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啟動2025國際服裝服飾創意設計大賽,與泰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達成文化交流合作,推動“非遺+時尚+貿易”全鏈條出海。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現場。
被譽為“世界最早鄉村T台秀”的永仁直苴賽裝節,歷經1350余年傳承,是彝繡文化的“活化石”。以此為源頭,楚雄州以時裝周為載體,構建起創新閉環,成效顯著。2023年首屆楚雄時裝周吸引7個國家及國內6省、全省16個州市的24個代表隊,舉辦39場專場發布,1100余套服裝服飾進行展示,楚雄州10縣市同步開展基層分會場活動,推動時裝周貼近群眾。
2024年,實現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聯動,在北京中軸線舉辦“非遺彝繡秀北京”活動,發布“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從品牌化、市場化等四維度量化非遺價值,並登上巴黎時裝周舉辦非遺服飾展,兩屆活動全網點擊量達34.7億次,顯著提升國內外影響力。與多個國際品牌聯名,與媽祖文化聯名開發文創產品,在全球1.2萬余家門店銷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融入現代設計”全球示范案例。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現場。
近年來,楚雄州深挖其文化、經濟、民生三重價值,做足“指尖經濟”文章,以“繡花功夫”推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三大跨越,走出非遺“雙創”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成立由宣傳部門牽頭抓總的彝繡產業專班,制定實施全國首個《楚雄彝繡手工刺繡生產技術》團體標准,通過國家標准信息平台發布,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成功的“楚雄彝繡”區域公用品牌在全行業推廣使用,在全國創新推出“彝繡貸”“彝繡保”“彝繡郵”“彝繡標”。
“絲路雲裳·南博時裝周”現場。
此外,雲南省金融機構向彝繡經營主體投放優惠貸款4.29億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提供1.2億元繡娘意外風險保險。建成全國首個彝繡數字文化產業園﹒彝繡產品交易中心,成功創建2個省級文化產業園區,2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區域有園區、縣縣有企業、鄉鄉有車間、村村有繡坊”的產業發展格局。2022—2024年,彝繡經營主體從538戶激增至2233戶,產值從8億元躍升至11.3億元,2025年一季度實現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10%。
如今,6萬繡娘“繡著花、背著娃、養好家”的夢想照進現實,2000多名脫貧婦女通過刺繡實現穩定增收,彝繡產業已成為“把媽媽留在家”的溫暖產業和幸福產業。(張文靜 文/圖)
來源:楚雄州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