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謝的雲南秘境

種子牆。
正在進行測試的生態循環瓶。
食虫缸裡的開花植物積水鳳梨。
北重樓植物標本。
石蕊科地衣標本。
黑牛肝生境標本。
各種植物葉刺。
放大80多倍的叉角厲蝽3D模型及生境展示。
地圖衣和麗石橙衣標本。
在昆明植物園旁的一個工作室裡,幾排密封玻璃瓶內構建著奇妙的微型生態世界:制冷芯片模擬水循環,讓水汽凝結成水滴澆灌植物﹔金屬半球實現導熱,維持著瓶內的適宜溫度。一株生長在其中的石蝴蝶,多年來無需澆水養護,卻始終保持著綠意。
這是由植物學家上官法智團隊研發的水汽內循環生態瓶。它通過物理原理實現生態自循環,每月僅消耗不到1元電費,就能為植物打造“安全屋”,有效隔絕病虫害侵擾,大幅延長植物生命周期。即使沒有專業的養護知識,普通人也能輕鬆擁有這份生機勃勃的綠意,讓“桌面微森林”成為現實。
多年前,上官法智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離職,抱著“讓每個雲南人了解家鄉植物寶藏”的初衷,創立了雲南一木生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實驗室走向科普一線,他始終在破解一個難題:如何讓雲南大山裡鮮為人知的植物走出“深閨”,既成為大眾可感知的科普體驗,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價值?
雲南的植物資源堪稱“天然寶庫”:高級刺身用的芥末原料山崳菜,在雲南山間悄然生長﹔超市裡售價高昂的香料牛至,在昆明漫山遍野……然而,這些珍貴的資源卻因“養在深閨人未識”,難以釋放潛在價值。
為改變這一現狀,上官法智團隊跑遍全國各地,收集了七八百種特色植物,其中80%來自雲南。通過運用科學繪畫、3D建模等創新手段,他們將植物的習性、成分與文化故事,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研學課程和文創產品。例如,為玉溪煙草設計的生物防治昆虫博物館,通過電子顯微鏡與科學繪畫,將蚜虫天敵的微觀世界清晰呈現,讓晦澀的植物知識變得直觀可感。
多年深耕,團隊成果豐碩:開發了大量生物多樣性科普課程,參與編寫多部專業叢書,拍攝近百個科普視頻,撰寫上百篇科普文章,擁有1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和1項商標。“我們的15項專利都圍繞‘讓植物永生’。”上官法智介紹,一方面讓植物標本長久保鮮,保持形態色澤不變﹔另一方面打造自給自足的密閉生態系統,讓鮮活植物在無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持續生長,讓大眾直觀領略植物之美。
這些技術不僅應用於科普,還延伸至產業端:為摩爾農庄打造的核桃科學博物館,從生態學角度解析雲南山地核桃與新疆核桃的差異﹔為寧夏百瑞源設計的枸杞主題互動展,通過海拔、溫差等維度揭秘“寧夏枸杞為何更甘甜”。每一個項目都以扎實的科學邏輯為支撐,讓科普真正服務產業發展。
堅守品質也讓團隊面臨現實挑戰。“我們拒絕‘裝修式科普’,每個展項都必須有嚴謹的科學邏輯支撐。”上官法智坦言,一個項目從構思到落地往往需要數月打磨,9人的核心團隊每年只能承接極少量的深度項目,營收僅夠維持基本運營。盡管“叫好不叫座”,但這份堅持卻在研學機構與科研院所中贏得了口碑。
談及工作室為何選址昆明?上官法智表示,昆明四季如春、陽光充足,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當西雙版納的濕熱讓鮮花大棚需要高額降溫成本時,昆明的氣候成為天然優勢。以藍花楹為例,每年2—5月干燥少雨的環境讓其蓄積足夠養分,5月開花時形成漫天紫霞,國內很少有地區能比擬。更重要的是,宜人的氣候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為團隊採集研究素材提供了極大便利。在城市周邊,他們就能輕鬆收集到數百種特色植物,這也是工作室扎根昆明的重要原因。
如今,團隊正深度挖掘昆明的氣候優勢,將其轉化為全新競爭力,計劃推出低成本的水汽內循環生態瓶,讓“永不凋謝的雲南秘境”走進千家萬戶,以親民的方式展現雲南植物魅力,同時積極籌備線上平台,致力打通研學愛好者與保護區資源之間的壁壘,搭建科普教育與產業發展的互通橋梁,推動雲南植物資源價值深度轉化與廣泛傳播。
從實驗室到科普一線,上官法智和他的團隊正用時間証明:當科學被賦予講故事的能力,雲南的每片葉子,都能成為撬動產業發展的支點。 (記者王琳)
本版圖片記者馬海龍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