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文明新風潤山鄉

2025年06月13日11:0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青山環抱的密古村炊煙裊裊,村口老樹上一串嶄新的紅綢燈籠格外醒目——這是村民陳達家簡辦婚禮的印記。沒有震耳的鞭炮、不見鋪張的流水席、零彩禮娶妻,省下的錢悉數投入產業發展。“‘面子’哪有‘裡子’實在?”這位彝族漢子朴實地說,“村裡倡導新風,省錢又體面!”

在雲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縣龍潭鄉北部,這座漢族、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和諧共居的村落,正經歷一場靜水流深的文明變革。在黨建引領下,密古村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破除陳規陋習,讓節儉清朗的鄉風吹遍山鄉,先后獲評“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雲南省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今年5月,密古村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以前總覺得彩禮要得少,姑娘就‘掉價’了。現在村裡天天宣傳,微信群也經常分享‘低彩禮’家庭和睦的故事,觀念真變了!”村民蘇向蘭翻看微信群裡的宣傳鏈接感慨道。

密古村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講文明·樹新風”宣傳。微信群、村民大會、“院壩會”、宣傳欄齊上陣,生動展示民族團結、孝老敬親、移風易俗、模范引領等實踐案例。

同時,黨員志願者還入戶宣講政策、以身示范,用彝漢雙語講解“婚喪簡辦”新規,將政策化為家常話,引導村民涵養文明素養、規范日常行為、提升精神風貌,讓文明新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幾場院壩宣講會下來,連九十歲的阿爺都明白了: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密古村黨總支書記蒙雲說。當“減彩禮不減祝福、減儀式不減情義”成為共識,文明的種子已在心田生根發芽。

走進密古村“文明積分超市”,村民蘇建梅正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她因主動簡化老人壽宴獲得20分獎勵。“積分能換東西,更掙了面子!”

密古村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發放《節儉辦事指南》、推動紅白理事會提前介入婚喪事宜,並開展文明評比、積分兌換等活動,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內生動力,崇儉尚德、文明和諧的鄉風新貌逐步形成。

“紅白理事會作用關鍵!”成員蘇繼輝語氣篤定,“誰家辦事,我們都提前上門溝通。按《村規民約》來,煙酒標准、席面規模都有章可循,省心省錢,大伙兒真心支持。”

清明時節的密古村后山,老黨員蘇蓮鳳帶領青年志願者栽下20棵紀念柏。“獻花種樹比燒紙環保。”她指著去年栽的樹苗,“看,都長新芽了。”

干部帶頭,黨員示范。密古村深入開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當先鋒”活動,全村村組干部及103名黨員以身作則,率先簽訂紅白事簡辦承諾書,模范遵守村規民約,有力推動移風易俗落地見效。

同時,還依托“最美家庭”“綠色家庭”“好兒媳”“好婆婆”等常態化評選,深入挖掘並廣泛宣傳先進典型事跡,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村民文明素質在榜樣引領下不斷提升。

夕陽為密古村的青瓦屋檐染上余暉,村規民約宣傳欄旁新栽的茶花已結滿花苞。從微信群裡的新風故事到紅白理事會的規范記錄,從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到漫山遍野的紀念新綠,密古村以最貼近鄉土的方式,在新時代煥發著文明生機。(陳志堅、張曉玲)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