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甘蔗產業插上“科技翅膀”

“嗡嗡嗡……”在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莫美村的甘蔗地裡,嫩綠的甘蔗長勢良好,數架植保無人機正低空飛行,機翼下噴出的霧帘均勻噴洒至蔗田。
“過去人工要干兩三天的活,現在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了,植保無人機打藥真方便!”勐卡鎮莫美村九組蔗農岩軍看著作業的無人機,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岩軍介紹,他家裡15畝蔗田過去全靠人工打藥,耗時費力,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如今,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讓他減輕了勞動負擔。“現在用無人機打藥,省時省力,每畝地還能節省100元的人工和農藥成本。噴藥更均勻,防虫效果也更好了。”
在西盟縣勐卡鎮莫美村的甘蔗地裡,嫩綠的甘蔗長勢喜人,一架無人機正低空飛行,機翼下噴出的霧帘均勻浸潤蔗田。刁弘智攝
甘蔗是西盟縣的傳統支柱產業,卻長期受困於山地耕作人力成本高、人工管理效率低、運輸損耗大、產業效益不高的瓶頸。突破這些瓶頸,關鍵在科技。
近年來,西盟縣以政策為引領、科技為支撐,在科技強農道路上持續探索。通過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實施種植補貼政策、推廣良種良法等措施,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這些前期工作為無人機植保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在“鄉村智慧農業—無人機”項目的支持下,西盟鑫億農機銷售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該項目旨在通過設備補貼與技術培訓雙軌並行,培育本土化專業服務隊伍,破解山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偏低的難題,助力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合作社負責人岩龍介紹,合作社採取統一運營模式,招募本地村民擔任“飛手”,為其提供專業培訓,讓技術扎根鄉土,使無人機植保服務真正實現了“從田裡來、回田裡去”。目前,合作社已有4名持証本地“飛手”,正式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業務,服務范圍從莫美村拓展至周邊區域。
年輕的“飛手”岩辦就是其中一員。他原本在外務工,得知合作社招收“飛手”后,便返鄉參加培訓。在學習操作植保無人機時,他曾遇到操作技巧掌握慢、應對復雜天氣經驗不足等問題,但通過勤學苦練,最終熟練掌握了技術。
“操作植保無人機需要技術和經驗,經過學習和實踐,我不僅掌握了新技能,還能在家門口工作,既能照顧家人,收入也不錯。”岩辦臉上洋溢著自信。在他看來,無人機植保是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他希望帶動更多鄉親共享科技興農的便利。
“自2024年推廣甘蔗機械化種植以來,全縣正逐步構建‘種—管—收’全程機械化體系,無人機植保是科技賦能的關鍵一環。下一步,我們將加強政策指導與技術扶持,大力推廣無人機植保技術,引領全縣甘蔗產業向現代化、智能化邁進。”西盟縣農科局經濟作物站站長趙波表示。
科技助力下,西盟縣甘蔗產業提質增效明顯。2024/2025榨季,全縣甘蔗入榨量達35.82萬噸,其中國內28.14萬噸,境外7.68萬噸,較上一榨季增加11萬噸。2025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8.17萬畝,覆蓋5鎮2鄉、31個行政村、235個村民小組,惠及7241戶、26198人。機械化種植提升標准化水平,無人機植保護航病虫害防控,“雙輪驅動”有效促進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莫美村田間地頭的飛防景象,正是西盟甘蔗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插上“科技翅膀”,西盟甘蔗產業正向著更高目標翱翔。下一步,西盟縣將繼續推進甘蔗產業全程機械化,著力提升產量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延伸產業鏈條,為地方經濟注入新活力,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刁弘智、岩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