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未成年人充值打賞“低齡化”“大額化”,家長該怎麼辦

2025年06月11日08:0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未成年人充值打賞“低齡化”“大額化”,家長該怎麼辦

  案件數量近700件,單案最高標的額為310萬元,平均標的額8萬余元,這是北京互聯網法院(以下簡稱“北互”)近三年來審結涉未成年人游戲充值和直播打賞案件的情況。

  在5月28日召開的“‘e’起護苗·守護成長”北京市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上,北互院長姜穎介紹了上述情況。

  “此類案件呈現出消費主體低齡化、消費金額大額化等趨勢。”姜穎舉例說,一起案件中,未成年人為抽取其心儀的游戲盲盒皮膚,僅一晚就充值4萬余元﹔另一起案件中,未成年人因輕信主播關於打賞可送禮物的宣傳,一場直播就打賞了8萬元。

  她表示,在這些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北互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以裁判樹規則,督促平台充分履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定義務,累計為家庭挽回經濟損失數百萬元。法院開辟了涉未成年人糾紛“綠色通道”,通過“示范判決+調解”模式,提升糾紛化解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家庭的維權成本。通過發送司法建議,推動網絡平台完善身份驗証技術,敦促網絡平台切實改進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

  結合北互發布的《關於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家庭教育的指引》,姜穎對於家長應如何預防和應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提出了幾點具有實操性的建議。

  在加強賬戶安全管理方面,建議家長要妥善保管各類網絡賬號及支付密碼,定期核查賬戶流水,一旦發現異常消費應當立即修改密碼,及時聯系平台﹔同時,要充分運用“未成年人模式”,設置消費限額,從技術上筑牢安全防線。

  對於建立家庭共治規則,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用網‘公約’”,明確每日的上網時長、內容訪問權限及設備使用的規則,並通過設置獎懲機制,激勵孩子主動遵守約定、合理規劃用網時間,讓孩子在參與中學會自我管理。

  圍繞消費觀念引導,建議通過開設兒童銀行賬戶、發放定額零花錢,鼓勵孩子設置儲蓄目標﹔通過增加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現金使用機會,並鼓勵其參與家庭預算討論,幫助孩子更直觀理解金錢的價值。

  典型案例一:平台提供內容違背公序良俗應退款

  典型案例一

  圖片編輯:楊鑫宇 劉言 (漫畫通過人機協同流程輔助生成)

  未成年人劉小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某網絡科技公司運營的漫畫閱讀平台進行付費閱讀,累計閱讀漫畫書目100余篇,充值支付1400余元。涉案賬號閱讀過的漫畫書目中含有行政規章禁止的互聯網文化產品以及大量不健康內容。

  為此,劉小某父母代為訴至法院,主張該網絡服務合同無效,並要求該網絡科技公司全額退還充值款項。

  審理此案的法院認為,涉及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判斷行為效力時,應注重對行為是否違背公序良俗的審查,並遵循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某網絡科技公司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向未成年人提供的漫畫內容中,既包括行政規章規定的互聯網文化單位不得提供的文化產品,也包括大量刺激性、挑逗性語言,裸露的畫面以及大量不健康的內容,且該網絡科技公司對此亦缺乏顯著有效的提示。

  案涉漫畫內容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對未成年人價值觀養成產生錯誤引導,誘發未成年人對漫畫內容進行模仿,對未成年人本人、所在家庭和關聯群體產生不良影響,與強化未成年人保護的社會共識明顯相悖。法院據此認為,涉案合同內容違背公序良俗應屬無效,最終判決某網絡科技公司向劉小某全額返還充值款項。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發布這一典型案例時指出,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與目標。本案以網絡文化產品內容不健康違背公序良俗為由,認定網絡服務合同無效,一方面強調網絡服務提供者應依法完善服務內容,對於司法實踐中如何確定“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及認定相關合同效力有著重要參考意義。

  典型案例二:游戲平台未成年人實名認証機制落實不到位需擔責

  典型案例二

  圖片編輯:楊鑫宇 劉言 (漫畫通過人機協同流程輔助生成)

  未成年人張小某使用其母親的手機在某游戲公司開發的游戲平台中下載游戲並充值10萬余元。該游戲公司在識別玩家為未成年人后,未對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進行鎖定,同時在進入游戲界面、未提示驗証家長監護的情況下,提示未成年人玩家可以通過“編輯身份信息”的方式修改實名認証信息,從而消除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

  為此,張小某父母代為訴至法院,主張該網絡服務合同無效,並要求該游戲公司全額退還涉案游戲充值費用。

  審理此案的法院認為,從涉案游戲內容、充值打賞時間段、操作行為特征等事實可以認定張小某實施了充值行為。張小某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大額充值行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其監護人未予追認,故案涉網絡服務合同無效。

  此外,某游戲平台作為游戲聚合運營主體採取了實名認証機制,並統一代替了平台內游戲的實名認証機制,因此負有落實未成年人用戶實名注冊、登錄的義務,但是根據查明事實可以認定其並未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實名制,存在較大過錯。據此,法院判令案涉網絡服務合同無效,某游戲公司退還部分充值款。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發布該典型案例時指出,未成年人大額游戲充值問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同時也暴露出家庭監管的缺失以及網絡平台在賬號管理審核機制、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不足。本案明確了網絡游戲運營主體因未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實名制致使未成年人充值的,應負主要過錯責任,有力督促了網絡游戲運營主體增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意識,充分履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定義務。

  針對當前很多未成年人通過冒用家長身份等方式規避未成年人實名認証機制,進而引發網絡沉迷、大額游戲充值等問題,法院提示家長要切實履行監護責任,加強對未成年人用網活動的關注,主動使用上網保護軟件、未成年人模式等,妥善保管各類網絡平台、支付手段的賬號密碼,切實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有效杜絕大額游戲充值等沖動性消費。(記者 劉言)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