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交融南洋 自塑華章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側記

2025年06月05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交融南洋 自塑華章

  展覽現場 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粉彩鳳凰牡丹紋蓋罐

  可峇雅

   【帶你一起看大展】

   一雙拖鞋,用金絲繡成鞋面,上面用米粒大小的彩色珠子繡成的花鳥魚虫,如浮雕一般。如此精美的拖鞋是峇峇娘惹文化中,新娘為新郎特制的禮物。

   “峇峇娘惹”,指自明清時起,移居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移民與當地原住民通婚形成的混血后裔社群。其中,男性稱“峇峇”,女性稱“娘惹”,他們是海上絲綢之路孕育出的獨特文化族群。當下,走進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如同走進了他們的世界。

  五味調和見鄉心

   娘惹菜是南洋名菜,是中華烹飪技藝與東南亞物產香料碰撞的結晶,也是游子鄉愁最溫暖的慰藉。

   一走進展廳,彌漫在空氣裡的各色辛香味道讓人垂涎三尺。展廳巧妙設計了如同調色盤的香料展示櫃,觀眾可以透過展示櫃的小孔聞到香料獨特的風味。八角、肉桂、香茅、黑果、南姜……這些南洋大地的慷慨饋贈,在峇峇娘惹的手中,與中國傳統烹飪技法相結合,創制出了五香鹵肉卷、炒雜菜、娘惹糕、烏達等特色菜肴,至今仍是東南亞傳統美食中極為重要的門類。

   佳肴之美,還需作盛放之用的器物來襯托。展櫃中,整齊陳列的兩排娘惹瓷引人注目。盤、碗、酒杯,全是粉彩鳳凰牡丹紋——形制、釉色、紋樣,無不烙印著濃烈的中國陶瓷風格。然而,細觀其用途與組合,便會發現一些變化。最具特色的器皿是蓋罐和蓋盅,前者用於盛放飲用水、食物、甜點等,后者則用於隆重場合盛放燕窩湯和糖水湯圓。這不僅是器物的適應性改良,更體現出文化在適應新環境時展現出的韌性與創造力。

  金線銀針繡華章

   服飾是峇峇娘惹最耀眼的身份標識,也是文化融合最直觀的視覺表達。

   在展廳較為中心的位置,一套綴滿精美刺繡的“可峇雅”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青綠配杏橙,遠觀似馬來傳統紗籠輪廓,近看則震撼於衣襟上蜿蜒盤踞的牡丹纏枝,一針一線作筆墨,在絲綢上潑洒出文化交融的溫情畫卷。細觀裙面,馬來蠟染“巴迪”紋樣與中式花葉巧妙共生,線條相織,竟無半分生硬拼接之感。

   除服裝之外,娘惹對配飾也有極為考究的追求,尤其在出席重要場合時,娘惹都會精心搭配華麗的首飾。別看這些首飾小巧玲瓏,它們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見証。娘惹首飾的設計靈感大多是借鑒、參照以及修改自當地社區,來自中國、斯裡蘭卡、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的工匠也為這些首飾的加工制作提供了助力。由此,娘惹首飾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自成一派,既包含祖祖輩輩傳承的紋飾圖樣,又坦然擁抱他鄉的工藝與審美。

  磚瓦木石筑一家

   峇峇娘惹的宅邸,是文化交融在物理空間裡最為具象化的載體。

   隨著峇峇社群承擔起西方與本地市場之間貿易中間商的角色,一股源自西方的文化浪潮也悄然浸潤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並在建筑裝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其中,歐式瓷磚,尤其是粉彩花卉圖案瓷磚的引進與應用,堪稱為代表。它們被廣泛鋪設於宅邸的門廊、地面,甚至樓梯立面,為原本以木石為主調的建筑注入了別樣的華麗與異域情調。從展廳模擬的居室中,觀眾不難看出,峇峇娘惹對瓷磚的青睞。

   作為住宅的核心陳設,峇峇娘惹置辦的家具則極具中華特色。展櫃中央,兩把黑檀嵌螺鈿扶手椅並立,中間是一個黑檀茶幾,形成了“一桌二椅”式的傳統家具擺放形式。細細觀之,每把扶手椅的工藝都極盡精細。椅背中央的白瓷圓盤上繪有傳統中式人物畫,其余部分以鏤雕工藝刻制成形似枝條的繁密紋樣,其上則鑲嵌著螺鈿作為點綴,在燈光下閃爍著奪目的光澤。

   中式風格的大氣庄重,馬來風格的自然靈動,歐洲風格的精致裝飾,在一座座峇峇娘惹的宅邸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從“食”的醇厚滋味,到“衣”的華美針線,再到“住”的包容空間,峇峇娘惹文化的蓬勃創造力逐一顯現。這一族群六百年的故事,宛如一顆珍珠在歷史長河中沉靜閃光。(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通訊員 胡晨冉)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