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蛋殼黑陶高柄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2025年05月28日08:3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蛋殼黑陶高柄杯 資料照片

   【晒晒咱的鎮館之寶⑥】

   晶瑩的高腳杯輕碰,瓊漿在杯壁流轉。當你在熱鬧的宴席上與親友舉杯時,可曾想過——早在四千多年前,華夏先民就已創造出令現代工藝都為之嘆服的“高腳杯”陶器杰作?

   這枚1973年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如今收藏在山東博物館。“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它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為什麼叫“蛋殼陶”?它壁薄如蟬翼,最薄處隻有0.2毫米,相當於兩張A4紙的厚度,整隻杯子重量僅有數十克。“從選料到燒制,需經拉坯、修坯,再經壓平、刻制、打光、烘干、燒制等20多道工序,每一步皆如履薄冰,不能出半點差錯。”中國黑陶藝術大師邢葆東告訴記者,“哪怕在今天,想要復刻也絕非易事。”

   蛋殼黑陶高柄杯,凝聚著一個時代最杰出的匠心:陶土要反復淘洗,直到純淨又細膩﹔拉坯需將力道掌控至極致,雕刻需刀鋒如發,非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不能勝任……制作過程中差之毫厘,便會謬以千裡。

   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黑色外衣”,是在燒制時通過“熏煙滲碳”染就的。到了器物燒成的最后階段,匠人要從窯頂緩緩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煙氣將陶土熏黑。在烈焰與陶胎的雙人舞中,必須踩准節拍。為了顏色均勻美觀,滲碳的時機、窯火的溫度,都要精准把控。

   “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蛋殼黑陶高柄杯如此輕薄,制作精致,且大多出土於大中型墓葬或高等級建筑中,彰顯著它絕非日常生活用品。“器以藏禮,這樣‘不實用’的酒器,實為禮器之用,從一個側面証實了當時山東地區已發展出發達的早期文明社會。”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說。

   文明昌盛,禮出東方。蛋殼黑陶高柄杯的珍貴不僅在於鬼斧神工的工藝,更寫就了齊魯大地“禮儀之邦”的序章。(本報記者 宋喜群 李志臣)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