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體育消費版圖裡有悅己也有理性

受訪者進行體育消費的主要動機是:
運動參與(如體驗多元運動類型、運動場景) 64.94%
健康改善(如強身健體、疾病預防、體態管理等) 59.76%
心理滿足(如減壓放鬆、自我提升等) 46.82%
形象管理(如改善外觀、打造個人風格等) 37.18%
社交拓展(如人際互動、興趣社交等) 29.76%
專業成長(如提升技能、參與賽事競技等) 15.76%
潮流追隨(如跟隨風潮、明星引領等) 7.18%
裝備升級(如獲取專業器材、科技產品等) 4.24%
其他 0.47%
——————————
從健身房的力量訓練到戶外山野的徒步攀登,從在橄欖球場上感受身體對抗,到獨行在雪山之巔完成極限挑戰……上海大學的徐仲元所涉獵的體育范疇從未局限於單一維度。
高中時,徐仲元就沉迷於健身房,請私教、買補劑,將力量訓練作為重點運動方式。上大學后,他加入了學校的橄欖球社團,又花了六七千元購置了全套裝備,以便在綠茵場上體驗“身體對抗的原始快感”。如今,徐仲元的興趣又轉向了戶外運動,開始追求探索自然的精神體驗。
隨著徐仲元的運動版圖的“擴張”,他的體育消費場景也日趨多元。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發起有關體育消費的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413份。調查顯示,約六成受訪大學生曾因參與運動項目或體育賽事產生過消費,其中,93.18%受訪者將不超過生活總體開銷的三分之一用於體育運動。
為體驗和熱愛“買單”,受訪大學生解鎖多元體育消費新場景
上海財經大學的陳蔣逸是一名羽毛球愛好者。兩年前,由於踢足球時受傷,他逐漸愛上了羽毛球。比起踢足球,他認為打羽毛球要“費錢得多”。陳蔣逸平均一周打3次羽毛球,一次在2個小時左右,會消耗兩三個球。“現在比較好的羽毛球要130元左右一桶。”算下來,他每個月在羽毛球上的消費將近400元。“如果打球的頻率太高,球拍也會有損壞的可能。”就他個人而言,一兩個月球拍線可能就會斷一次,換線的花費在60元到90元。但在他看來,熱愛值得這樣的投入。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5.53%受訪者的體育消費主要投入在運動裝備購買(如服裝、鞋類、器材、智能穿戴等)上,運動參與(33.06%)、體育娛樂(21.53%)、健康管理(19.53%)、數字服務(13.29%)等也是受訪者開銷的一部分。
“橄欖球是追求競技的快感,戶外是面對大自然的震撼。”2023年國慶假期期間,徐仲元成功登頂哈巴雪山,這不僅是他第一次接觸戶外運動,也成為他的興趣轉折點。“忘不了看不到盡頭的雪坡,路上的狂風還有大雪。”他“像是在做夢”,一邊沉浸在原始自然風光中,一邊被向導拖著登上了山頂。
體能短板刺激徐仲元開始長跑、攀岩和徒步訓練。最近半年,為備戰登山,他又闖入越野跑賽道,“以賽促練”提升自己的運動表現。這也成為徐仲元的很大一筆開銷。“一次長線徒步或越野賽的報名費約3000元,加上往返交通、住宿人均200元一晚的開支,單次活動總花費大約四五千元。”過去一年,他總共參加了3次越野賽和3次長線徒步,不算日常訓練和裝備投入,已花費數萬元。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6.01%的受訪者在購買運動裝備時更看重性價比,61.06%受訪者注重舒適性和耐用性,品牌(50.93%)、外觀設計(46.11%)、功能與科技含量(42.99%)、明星代言或博主推薦(13.71%)等也是影響受訪者購買選擇的因素。
追求悅己,體育消費滿足受訪大學生多元化需求
“市場上球拍的價格高低不等,小幾百元到一兩千元的都有。”由於受過傷,陳蔣逸會花更多時間鑽研相關知識,讓自己更安全地運動。他會了解各種功能球拍,學習如何判斷羽毛球質量,以及如何做好運動防護,因此護具購買也是他的開銷之一。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4.94%受訪者進行體育消費的主要動機是體驗多元運動類型、運動場景,59.76%受訪者以健康改善為目標,心理滿足(46.82%)、形象管理(37.18%)、社交拓展(29.76%)等也是他們為運動“買單”的原因。
95后青年唐一路已經堅持健身4年了。對他而言,運動不僅能改善一天的情緒,還讓他的身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我的體脂率降低了很多”。受益於此的他,一發而不可收地愛上了健身房的團課,比如燃脂搏擊、尊巴等。一個月上25至30節的團課花費在3000元左右。在團課中,他獲得了極高的情緒價值。“教練在台上充滿了激情,我也會被感染。”
健身過程中,唐一路經常會被“種草”好看的健身服。“穿上不同的健身服,就仿佛讓自己換了心情。”回憶起第一次上單車課,他隨便穿了一件短袖,“一點都不吸汗,很難受”。此后他便開始購買專業的健身服。為了保持身材,他還會格外注重飲食,比如吃蛋白粉之類的補劑,購入燕麥等食物,做“健康飯”。
對武漢大學的高國妍來說,消費是刺激自己運動的一種手段。目前在北京實習的她白天的運動時間少之又少,自己也堅持不了每天在戶外跑步,於是她在單位附近的健身房辦了月卡,每月500元。“辦卡之后如果不去鍛煉就會覺得很虧,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監督。”
在高國妍看來,適當的消費能夠提升自己的運動體驗。例如她所在的健身房環境比校內的健身房環境更好,不僅設施更好,還配備陽光泳池。“每天下班在那裡運動一下,洗個澡,感覺整個人又‘活’過來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67.18%受訪者通過體育消費獲得了多元化的運動體驗,46.24%受訪者得到了專業化的產品與服務,精細化的運動裝備保障(28.00%)、圈層化的賽事體驗(26.94%)等也是他們為運動付費的收獲。
徐仲元近期最大的一筆開銷是報名參加山地初級指導員培訓,5天課程僅報名費就達3300元,住宿餐飲還需自理。但在他看來,這類培訓是進入專業領域的“入場券”——“沒有証,連當徒步領隊的資格都沒有”。
盡管徐仲元的父母認為這類消費“危險且回報低”,但他仍願將生活開支的絕大部分投入其中。那份“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獨特價值感是他的“精神剛需”。
唐一路也有同樣的追求。因為想要把健身的快樂帶給更多人,他考取了團課教練資格証。從培訓到認証,他已經花費了接近一萬元。此后,他還需要持續繳費認証,每年1250元。“不過因為我真的想要成為教練,所以願意去花這份錢。”
北京工業大學的博士生齊景仲正運營著一家飛盤俱樂部。新冠疫情期間,一些運動方式受限,“當時只能在草地上‘撇’飛盤,也不收費”。齊景仲正是在這個時候接觸了飛盤。“后來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具有潛力的市場。”之后,他便開始組局,並於2023年創立了體育公司。
目前,他不僅以俱樂部的形式承辦面向散客的飛盤活動,還會承接企業的團建需求,以及派遣教練去學校開展飛盤教學。在齊景仲看來,在飛盤剛剛風靡起來的時候,社交屬性和時尚屬性的佔比很大。“但過了這幾年,真正留下來的都是熱愛飛盤的人了。”
體育消費市場“野蠻生長”,受訪大學生更趨向理性
回憶初入健身房時,高國妍為了能糾正動作、防止受傷買過私教課﹔學習新泳姿時,她也專門請過教練。但是,希望通過消費獲得專業運動指導的她也走過彎路,比如在健身房遇到消費“套路”。鍛煉時,高國妍經常會被推銷各種課程:“他們會用你身材不太好的地方來‘PUA’你,勸你花錢買課或者請私教。”這些推銷話術讓她感到厭煩,有時她又不好意思拒絕,“但這時候的消費是不情不願的。”
同樣的“難題”唐一路也遇到了。由於他每個月上團課的數量多,很多教練都想和他保持“穩定的關系”。但唐一路坦言:“其實讓我為某個特定的教練花錢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不僅要看教練的專業水平怎麼樣,還會看我和他是否性格相合。”有一次,由於時間安排的原因,他選擇了一位陌生教練的課,“我發現他打拳還沒有我打得好,所以還是要找自己相熟的教練,不要輕易‘開盲盒’。”
隨著越來越多的健身房“跑路閉店”,唐一路對於預付式消費可謂“心有余悸”。“我之前在一家全國連鎖的健身房充值了一年的年卡,結果沒過多久,就聽說這家店經營管理不善,教練們陸續開始辭職,我的心開始慌了。”之后,唐一路採取了瘋狂上團課的方式來“回本”。過了幾個月,這家健身房就關門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4.94%受訪者曾在體育消費時感到產品價格過高,38.71%受訪者認為產品質量較差,38.47%受訪者遇到過品牌虛假宣傳,優惠力度不夠(34.00%)、服務保障不到位(26.12%)、預付消費風險高(16.35%)等也都是他們曾遇到過的問題。
為自己熱愛的體育運動“買單”並非總是物有所值。徐仲元曾花3200元報名了一個商業徒步團,向導卻隻顧自己前進,根本不理會隊員,服務與價格嚴重不匹配。盡管體驗很不好,但他知道反饋和投訴也無濟於事。“戶外向導資質缺乏統一標准,主辦方責任界定模糊,所以維權很困難。”
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運動裝備市場上。近年來羽毛球價格水漲船高,生產廠商也如雨后春筍一樣發展起來。“可以看出大眾羽毛球在向好發展,但目前市場有些混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的飛漲讓陳蔣逸有點望而卻步,他曾經購買過一些宣稱性能好又價格低廉的球,但“一打就知道質量跟好球完全不一樣”,試打過一次他就立即退款了。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價格是受訪者考慮未來是否會為體育運動付費的最關鍵因素。對於一些高端的健身服品牌,現在的唐一路逐漸保持理性。“說實話,有時候我認為這些品牌的宣傳噱頭大過品質。”一件高端品牌的背心大約需要450元,而且極少有折扣,“有時候看到價格會覺得購物熱情被消滅了”。
為了進一步提升體育消費的體驗,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8.67%受訪者希望體育消費市場能夠推出更多優質平價產品,54.49%受訪者希望產品種類和品牌選擇能更為豐富,51.03%受訪者希望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能夠提升,43.95%受訪者希望增設優惠政策﹔此外,受訪者還希望體育消費市場能創造更多運動消費場景、進一步優化售后服務、加強行業監管、杜絕虛假宣傳等。
“可以這樣說,如果一項運動沒有商業的屬性,沒有經濟的價值,就很難去發展。”據齊景仲介紹,目前,參加飛盤比賽基本上都需要隊員自己承擔差旅和報名費,經濟上的壓力會阻礙一些選手的參與和熱情。但隨著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齊景仲認為這樣的情況會有所改變,“現在的公開賽越來越多,賽事保障和地方扶持也越來越好,我相信飛盤運動會是一個包容且普遍的運動”。
在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裡,齊景仲一直在積極推進飛盤運動。在他的推動下,下學期北工大就要開飛盤課了。他希望之后有校際飛盤賽的時候,北工大可以選出更多優秀的飛盤手。同時,他還想讓更多外校的大學生加入進來。“組織大學生們玩飛盤的時候,為了讓他們不會因為價格而退縮,我隻會向學生收場地費。”齊景仲說。(記者 劉俞希 卞心怡 實習生 趙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