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景獨好到風行於“世”
——談微短劇的走出去

微短劇《一夢枕星河》海報。
微短劇《大明懸案錄之泥犁篇》海報。
微短劇《戀戀茶園》海報。
以上圖片均為劉永昶提供
近兩年來,微短劇在國內的發展已蔚為大觀:今年初發布的第五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國內微短劇用戶已有6.62億。與之相呼應,揚帆出海的微短劇也開始風行於“世”。究其原因,微短劇源於日常、面向大眾,為人們喜聞樂見,同時其生產速度快、題材覆蓋面廣,作品供給源源不斷。無論是來自中國的專業微短劇平台、國內外的大型流媒體平台,還是國際超級短視頻平台,都為微短劇出海鋪就立體多元的通道。人們期待全球旅行的微短劇,能順應國內影視創作精品化的發展趨勢,積“微”成著,講述更多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
“爽”的故事與情感超越國界
人們常用“爽”來形容追看微短劇的感受。一則“爽”在故事。微短劇的劇情高度濃縮,無需起承轉合,往往直接把沖突、矛盾、巧合、意外一字排開,以情節的激流與漩渦將觀眾卷入其間。二則“爽”在情感。微短劇會放大人類的情感,不太雕琢細膩委婉。無論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劇中人總是直截了當地把個體情感展現在屏幕上,和觀眾面對面分享。在直給的“爽”的故事和情感面前,不同國別和地域的觀眾很容易被吸引。
在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微短劇一路順風順水,幾個代表性的國產微短劇應用軟件沖上了國外應用商店前列,也讓很多作品獲得各自的海外受眾。較之於電影、長劇集、紀錄片、綜藝節目等其他視聽形式,微短劇數量龐大且新作迭出,海外受眾不必“眾裡尋他千百度”,隻需幾眼就能確定想要觀看的對象。微短劇也輕易突破了語言障礙,如譯制劇的比例之高就打破了外國觀眾通常不喜歡看字幕的審美習慣,而和海外團隊合作拍攝的落地本土劇也大體套用了中國微短劇的故事模板。近兩年,在國內政策引領下,“微短劇+”清風徐來,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涌現出一批佳作,令人們對微短劇出海的新浪潮充滿期待。
橫屏劇與豎屏劇各具特色
互聯網沒有時差,微短劇的海外傳播大多與國內平台同步投放。橫屏微短劇一般通過國內流媒體平台海外版或國外流媒體平台播出,部分作品有著或傳統或現代的中國故事氣息,制作往往更為精心,傳播也更為持久﹔而豎屏微短劇主要通過手機移動端短劇平台投放——作品一經推送就要馬上直面用戶“刷屏”的考驗,在生產時更易沿襲微短劇既有的“白日夢”敘事模式和不斷反轉的劇情套路。
兩相比較,橫屏劇單集時長更久,畫面可以容納更多的人物關系與景深空間,能夠更加從容地體現中國風。在新加坡“我看”(Mewatch)平台上線的《一夢枕星河》與在優酷海外版上線的《戀戀茶園》有異曲同工之處。前者是小橋流水人家,后者是濕地梯田茶園,不同的畫面傳遞著一樣含蓄雋永的東方美學意趣,與快節奏敘事相搭配,給人以張弛錯落的觀感。在愛奇藝海外版上線的《大明懸案錄之泥犁篇》、優酷海外版上線的《鎖愛三生》等作品,雖是懸疑、愛情等題材,卻因明代、民國等時代背景的設定引發海外受眾對中國歷史的探求興趣。
在豎屏微短劇集中的頭部海外微短劇平台,一些躋身排行榜前列的作品也力求為題材選擇與表現風格注入新鮮氣息。比如現代劇情片《愛在朝暮之間》的故事表達相對細膩,影像語言比較豐富﹔古代背景的《長夜與風說》圍繞忠誠與背叛,對人性展開一定探討﹔《極速飛馳》講述了一個賽車手在愛情激勵下的逆襲傳奇,熱血勵志的賽車場景在豎屏傳達中依然帶來不錯的視覺效果﹔《龍年大吉之衣錦還鄉》的春節背景設定,在韓國、日本觀眾間引發更多共鳴。
從形式契合走向心靈契合
講中國話、說中國事,微短劇出海熱熱鬧鬧。遺憾的是,海外微短劇平台的作品類型比較單調,內容也不免同質化。同時,迎合市場與迎合觀眾目前仍是微短劇生產機構和平台在激烈競爭中的主要選擇。國內微短劇市場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微短劇出海的過程中。但相較於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靠國外院線“借船出海”,微短劇“造船出海”的氣象已成。傳播平台在我,形態演變趨勢在我,表達話語權在我,微短劇進階出海的想象空間可以無限廣闊。
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博大的中國文化正在成為微短劇的重要表現內容。在“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國內創作風潮之中,人們已經看到,城市鄉村煙火蒸騰,山川大地處處皆景。深厚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微短劇大放光彩,神話傳說、歷史人物、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散發著別具一格的文化魅力,《黑神話:悟空》等出海游戲的成功便是參照系。微短劇可以無“微”不至,在微小的故事體量中蘊含獨特的文化韻味,假以時日,匠心之作將脫穎而出。
從敘事模式與敘事技巧來看,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多有結構性的相似之處,這是文藝作品跨文化傳播的審美心理基礎與“通關”手段。海外受眾喜歡中國微短劇,目前更多停留在形式契合的層面。“爽”的故事可以即時抓人眼球,但很難深入人心,進而經得住時間考驗。當前,《逃出大英博物館》等一批國內微短劇作品已開始擺脫純粹“爽”的趣味,致力於追求中國化的表達和對藝術品質的打造。我們期待類似於李子柒系列短視頻海外熱播的情景,可以很快在微短劇領域出現。
好的中國故事一定是讓更多人心靈契合的故事。作為一種新興的新大眾文藝形式,微短劇尚未形成成熟的藝術審美風貌。隨著宏觀產業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引導、各方創作者的積極投入,“你追我趕”的創新必然會推動微短劇朝著“文藝輕騎兵”的方向發展,呼應躍動不息的時代脈搏,講述獨具特色又引人共鳴的中國故事。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