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沾益:
珠江之源,“村游”旺鄉土興

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如何將田園風景繪就成美麗圖景?珠江之源的雲南省曲靖市沾益區,正以獨特的實踐與創新,給出探索的答案。
四月春光正盛,沾益區紅瓦房村的咖啡館裡,少男少女靜坐享受午后的閑適﹔扯寨村農家小院坐滿了等待品嘗彝族美味的食客﹔暮色降臨,王家小村“螢火小鎮”響起陣陣歌聲……游客願意在此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珠江之源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獨特韻味。
當鄉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牆一院的內涵被重新挖掘,沾益區精心打造出風情各異的鄉村旅游特色村,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活力,更帶熱了一方鄉土,讓游客在領略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郁的鄉村文化與人間“煙火氣”。
紅瓦房村一角。人民網 雷霽攝
“古樹”與“新人”
走進紅瓦房村,仿佛置身於一幅古朴與現代交織的畫卷之中,老村韻味與現代生活的和諧融合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村口650年樹齡的黃連木亭亭如蓋、繁茂葳蕤,仿佛靜靜訴說著這個村庄的老故事,幽綠的枝葉為三三兩兩剛走進村庄的游人提供著蔭蔽。
古樹旁,立起不少新樓:奶茶店、咖啡館,由閑置校舍改造而成的鄉村會客廳……一轉頭,又見一間保留著“鄉土元素”的咖啡小院。
“在農村賣咖啡?一開始我也不能理解。”跟隨著趙家宏的腳步走進小院,他從小院的改造聊起了這幾年來他和紅瓦房村的故事。
2021年,在外打拼了幾年的趙家宏決定回到紅瓦房村,從網格員做起,如今成為了紅瓦房村“鄉村CEO”和村集體公司負責人。
近幾年,曲靖旅游、旅居發展火熱,別的村子都很“卷”,自己的家鄉又該如何迎頭趕上?
“我們認為鄉村要留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才有特點,能引起共鳴。”2023年,紅瓦房村以“輕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開始改造建設,盤活村內老宅和資源,讓農文旅協同發展。
咖啡小院裡,紅磚白牆襯著精心擺放的綠植,屋裡的咖啡香透過木窗飄到鼻尖。走進屋內,幾張木質桌椅構成了舒適一隅,有一種和城裡的“網紅”咖啡店不同的質朴而真實的氛圍感。
“你看到的牆面,都是用泥巴、稻草、鬆針這些材料粉刷改造的,我們就地取材,盡量不用城裡普遍能見到的材料。”趙家宏介紹。
“這些都是來自雲南保山的小粒咖啡。”咖啡店店員申梅一邊嫻熟地操作著咖啡機,一邊介紹道。
2023年,在外開服裝店的申梅回到紅瓦房村,跟著村集體組織的培訓學習咖啡烘焙后成為了這裡的店員。“回來能照顧家人,工資穩定,還不用操心房租,時間也相對自由。”如今,申梅做咖啡的手藝越來越好,一天最多的時候能做100多杯各式咖啡飲品招待來客。
“土元素”碰上了“新玩意”,吸引著年輕人帶著熱情返鄉,更吸引來一批批游客。自2023年9月開園以來,紅瓦房村共吸引了約60萬游客,為鄉村帶來消費活力。
紅瓦房村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咖啡館裡,店員正在制作咖啡。人民網 雷霽攝
“老宅”變“新房”
順著紅瓦房村一路走一路看,路面干淨整潔,綠化景觀精美別致,很難想象村民們曾經“晴天吃灰,雨天踩泥”的場景。
“‘柴堆、草堆、糞堆,堆堆扎心,茅房、烤房、圈房,房房佔道’,這兩句話原來說的就是現在這個位置。”趙家宏用手指一邊畫圈一邊回憶。
為了提升改善鄉村環境,打造出“留得住人”的公共空間,紅瓦房村專門建設了一片空場地將“三堆”移出村外,還建了集中養殖點統一管理村民的牲畜,這樣一來,統一的防疫管理也方便了許多。
“這些老房子好些年沒人住,我們引入第三方公司,打造成民宿,吸引游客入住。”趙家宏介紹。紅瓦房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吸引來不少旅居客。
這一上午,岳女士都在忙著打理她的小院:整理爬滿薔薇的花架、給菜園澆澆水、打掃院子衛生……
“我每天都過得可充實了!”去年,家住曲靖市區的岳女士退休后來到紅瓦房村租下了這個小院,自己裝修改造、建起小茶棚、種下花草瓜果。
對岳女士來說,這裡離城區就20分鐘左右車程,還能享受難得的靜謐安逸,朋友們也喜歡到她的小院來吃燒烤、喝茶,很是舒適。
提升了“外在顏值”,還得以鄉愁為紐帶,增加“內涵氣質”。
“在紅瓦房村,古樹、老宅都是寶貴的資源。”趙家宏介紹,當地盤活這些資源,建設了珠源匾額民俗博物館、農耕體驗區等文旅場景。
可以品咖啡、逛博物館、住民宿,村庄一天天“活”起來,也“火”了起來。這樣的成果如何讓村民共享?
趙家宏介紹:“村辦企業年利潤的40%作為村級集體收入,另外60%分給村民,以此激勵大家積極參與到鄉村發展中來。”自開園以來,紅瓦房村實現綜合收入約400萬元,集體收入也達到50余萬元,帶動戶均增收1100元。
村庄田園的詩意,與鄉村發展的活力在這裡相遇,演繹出動人的協奏曲。2023年,紅瓦房村入選雲南省“最美鄉愁旅游地”。
紅瓦房村旅居客自己改造打理的小院。人民網 雷霽攝
“風景”變“美景”
清涼的冰粉、炭火烤香的牛肉串、彝家特色的米線,在沾益區龍華街道的扯寨村,同樣有著濃濃“煙火氣”。
這個擁有50戶人家、200余人的小村庄,曾經就靠著種植傳統農作物支撐產業,發展緩慢。有獨特的風景和民族風情,卻很少有人參觀欣賞。
改變開始於去年。2024年,沾益區啟動鄉村旅游提質工程,扯寨村在保留彝族村寨風貌的基礎上,以“彝風扯寨·火塘經濟”為主題,一期改造了11間房屋和外立面,建起了彝家集貿市場和彝族刺繡場所。
庭院變花園、村庄變景點,不少游客慕名而來。“今年‘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扯寨村油菜花海加上鄉村集市,來村裡的大巴車都停不下。”龍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羅雯君介紹。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扯寨村深度融合 "花海觀光、民俗體驗、電商銷售、特色養殖、多肉培育" 五大特色產業,構建起獨具魅力的鄉村發展新模式。一期項目改造提升以來,扯寨村實現收益28萬余元。羅雯君介紹,扯寨村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二期項目,計劃引入公司,盤活閑置老房屋,放大扯寨村的優勢。
航拍扯寨村。孫文來攝
2025年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農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做實打響‘旅居雲南’新品牌”。這也是為鄉村發展增添活力的機遇。
沾益區抓住旅居“熱潮”建設起“一核七星”的鄉村旅游集群,打造出一批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積極發展“民宿 +”,推動鄉村多業態融合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沾益區共接待國內游客302.9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32.5億元。
旅居雲南正當時,奔赴山水繪新篇。曲靖市沾益區抓住機遇挖掘鄉村資源,讓鄉村山水“出圈”,再用質朴純真的“煙火氣”,留住振興發展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