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臨滄市延伸農業循環利用鏈條—— 

甘蔗從田間到車間“兩頭甜”(深閱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報記者 張 馳
2025年04月20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15日,工作人員在位於雲南省臨滄市的綠賽可新材料(雲南)有限公司包裝車間內查驗以甘蔗渣為原料制作的可降解餐具產品。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制圖:張芳曼

眼下,正是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農戶李明華最忙碌的時節之一。他家300多畝甘蔗地,種植收割進度不一:有的地塊裡,伴著“咔嚓”“咔嚓”的採收節奏,豐收的甘蔗堆成堆﹔有的地塊裡,正鬆土犁壟,轟鳴的農機播種下新苗。

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然而雲南臨滄的甘蔗卻通過循環利用甜了兩頭——初榨得糖為“第一甜”,廢棄物循環利用、再生為環保餐具等創造“第二甜”,實現了從田間到車間的“兩頭甜”。

以甘蔗為示范,雲南正努力延伸農業循環利用的鏈條。

助農環保——

廢棄物化作飼料和有機肥等

“現在種甘蔗的肥料,還是用甘蔗‘做的’。”李明華說。

作為我國51個糖料蔗核心基地縣(市)之一,耿馬縣約40萬畝蔗園每年甘蔗入榨量近200萬噸。李明華說,自從施用了含有機質的肥料,自家的甘蔗田每畝增產1.5噸左右。而這有機質,來源於自己種的甘蔗。

糖廠榨糖后,產生的主要廢棄物包括蔗渣、糖蜜和濾泥。這些甘蔗廢棄物如何成為化肥生產中的“寶貝”?

蔗渣等廢棄物經過發酵后是肥料中有機質來源,“有機質可以讓土壤更健康。”雲南省紫辰集團副總經理張營介紹。

肥料的另外一種成分——黃腐酸鉀肥,被稱為植物生長的天然刺激素,由糖蜜而來。“曾經,糖蜜加工成酒精的過程中,產生的廢醪液不能直接用於酸性土壤的農業生產。”張營介紹,“團隊經過兩年多的技術攻關,通過四效濃縮、鹼中和、低溫噴霧干燥等創新,將低價值廢醪液轉化成高附加值的生化黃腐酸鉀,使這一天然的生物刺激素產品得以廣泛應用。”

張營說,公司每年生產肥料約8萬噸,能夠利用廢棄物蔗渣等約8000噸。

除了變成肥料還田,甘蔗採收中的蔗梢、蔗葉等廢棄物也有了新歸宿。

長期以來,每到甘蔗採收時,蔗梢、蔗葉往往被一燒了之,導致空氣污染嚴重。2024年,耿馬縣在9個鄉鎮部署建設22個甘蔗剝葉站。記者在剝葉站內見到,機器的履帶滾動,粉碎的蔗梢、蔗葉被裝車,即將運往牧場。

“蔗梢青嫩,混合蔗葉可以改善飼料的適口性,許多企業願意購買。”耿馬縣地方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寶說,相比於焚燒污染環境,原本的廢棄物經過加工,既可以更好利用,也能讓蔗農增收。

延鏈增值——

蔗渣還可“變身”代塑餐具

走進耿馬產業園區的一個生產車間,空氣中彌漫著絲絲甜味。機械臂在漿水中攪動,再將合成的紙漿熱壓成型,制作成代塑產品。

原本糖廠產生的蔗渣多數交由紙廠用於生產紙漿板等產品,現在經過紙廠去除蔗渣纖維雜質的工序后,企業重新配漿、混合改性,蔗渣就由傳統的紙漿板“變身”綠色環保的代塑餐具,綠賽可新材料(雲南)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小琴介紹。

“我們處在蔗渣產業鏈的延長線上,所制作的防水防油的可降解餐具,利用的主要成分是蔗渣中的纖維素。”熊小琴拿出兩樣“道具”並演示——紙漿板沾水就浸濕、破碎,而可降解餐盤內的水珠卻自由滾動。

公司董事長童鈞介紹,目前公司生產的代塑產品有130余種,2024年海外出口銷售額達6000萬元,“今年我們准備擴展國內市場,一期項目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3億元。”

“蔗糖產業是我們的重要經濟支柱和民生基礎產業。”臨滄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魯向平說。在耿馬產業園區,價值成倍增長的不止蔗渣。園區負責人李秀成介紹,目前園區內入駐51家企業,利用濾泥、糖蜜等甘蔗產業廢棄物開發生物質燃料、紙制品等30多種產品,2024年園區產值達38.1億元。

耿馬產業園區在籌備建設時,面臨著怎樣提高產業鏈附加值的問題。2019年,臨滄市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擴展多元價值,推動產業集聚。園區圍繞產業鏈精准招商,從“糖、酒、紙、飼、肥、新材料”6個方向對接引進公司,吸引了許多企業入駐,耿馬縣甘蔗產業形成了集聚效應。

多方協作——

進一步完善循環利用體系

蔗渣、玉米芯、秸稈……在耿馬鎮允楞村萍欣種植專業合作社裡,這些農業廢棄物被制作成培養基,成了食用菌的“住所”。“現在村裡還建成了菌菇加工廠,注冊自己的品牌。”合作社負責人向字欣說。用蔗渣制作的小小菌菇棒,為合作社社員楊進國每年增收5萬元。

在臨翔區,2萬多噸油菜秸稈從直接焚燒到被加工為飼料、肥料,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在鳳慶縣,核桃殼被加工為貓砂,核桃榨油廢棄物的利用技術更為成熟……近年來,臨滄市積極推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方面出台面向農戶或企業的獎補政策,以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多地探索廢棄物“資源變資金”。

“我們將進一步挖掘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魯向平說,在農業農村、發展改革、林草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鳳慶縣核桃產業集群建設項目正在快速推進,“高科技企業在入駐項目后還能享受相關政策優惠或獎勵。”

此外,“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需要解決廢棄物的回收和利用兩個階段的難題。”魯向平說,一些農戶並不清楚相關補貼與政策,覺得回收是生產的負擔,“一方面仍需加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建設好廢棄物回收加工項目,擴大回收網絡覆蓋面。”

從甘蔗渣到核桃殼,從油菜秸稈到廢棄花卉莖稈,在雲南,新技術、新手段賦予農業廢棄物新的生命。“既要依靠新科技挖掘廢棄物的價值潛力,還要在形成技術成果后落地應用。”雲南省科學技術院高級工程師蔡正達表示,政府積極引導、對接技術成果,企業發揮優勢對接市場需求,產學研聯合將有助於推動廢棄物綠色循環利用體系不斷完善。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0日 第 04 版)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