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澎湃 向“新”而行】
聚“新”匯“綠” 乘東風再起航

浩渺清波,奔流千裡,瀾滄江於雲嶺大地蜿蜒鋪展。沿江兩岸,各大水電站綠能澎湃,串聯成珠。瀾滄江水風光多能互補,成為“西電東送”“雲電外送”戰略的重要支撐,賦能雲南省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沿瀾滄江而下,人民網雲南頻道探訪瀾滄江水系沿線多個電站,看瀾滄江兩岸綠能澎湃背后如何向“新”而行。
風起瀾滄江,滋潤萬物生。沿江而行,新的變革正在發生。
電站綠波翻涌,光伏板閃耀雪山之巔,水、風、光匯聚成澎湃綠能﹔從電站到集控中心,從國產化改造到智慧電廠,科技創新讓“一滴水”到“一度電”,實現智慧相連﹔乘改革東風,銷售創新連接生產與市場,將源源不斷的綠電送進萬家。
2025年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十周年,乘東風之勢,華能瀾滄江公司再次迎風揚帆起航,以實干、實績、實效向著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不斷邁進。
小灣電廠巡檢無人機。小灣電廠供圖
“水風光”互補
開發創新帶來含“綠”量
春日滄江畔,綠電輸送忙。
雲南綠色發展動能強勁,截至2024年底,綠電佔比超90%。華能瀾滄江公司搶佔先機,利用水、風、光資源,與沿線電站互補發展。
在雲南省臨滄市雲縣華能瀾滄江“水光互補”光伏項目基地,成片的太陽能光伏板鱗次櫛比,蔚為壯觀,源源不斷的電力正通過輸電線路匯入不遠處的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漫灣水電廠(以下簡稱“漫灣電廠”)。
“光伏可以利用水電站現有的輸電通道,提高輸電通道利用率。”漫灣電廠生產技術部電氣一次技術主管杜海波進一步解釋,利用水電站水庫調蓄能力和水電機組快速靈活的調節性能,水電與光伏在年尺度上能夠形成汛期枯期的互補﹔在日尺度上,能夠形成晴天陰天雨天等多種天氣變化的互補,將水、光兩種清潔能源“打包”送出,讓波動的光伏出力變成平滑、穩定的優質電源。
2023年1月13日,景東帕嶺光伏電站接入漫灣電廠,發出了雲南省“水光互補”第一度電。打造了雲南省首例“水光互補”示范基地的漫灣電廠,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入新能源容量50.3萬千瓦。
從單一靠水發電到水、風、光多種清潔能源優勢互補,華能瀾滄江公司持續探索創新,推動水電開發提質增效。
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鳥瞰圖。陳聖錦攝
2024年12月24日,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並網發電,項目最高海拔超5240米,創造了世界光伏電站最高海拔新紀錄。
2024年11月26日,苗尾電站聯絡變壓器、開關站改擴建工程已建成投運,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苗尾·功果橋水電廠(以下簡稱“苗尾·功果橋電廠”)水風光一體化基地一期工程圓滿收官,可最多將區域內750兆瓦新能源通過新東直流工程送至粵港澳,點亮大灣區的萬家燈火。
2024年末,苗尾·功果橋電廠已實現13個總裝機容量610兆瓦的光伏項目全容量投產發電。廠長詹維勇介紹,建成的光伏項目預計多年平均上網電量10.49億千瓦時,年均節約標准煤約31.8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9.87萬噸。
水、風、光互補帶來的不只是資源配置的優化、清潔能源的可持續開發,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發展賦能助力。
如今,綠色低碳、互惠共贏的新圖景正在展現。依托漫灣電廠“水光互補”項目基地,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農光互補”模式,光伏板下的茶葉等作物正蓬勃生長﹔在苗尾·功果橋電廠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內,項目與農、牧業發展聯合,帶動當地6000余人就業、地方增收3.5億余元,讓“荒山”變“富坡”。
華能愛華農牧光伏電站。華能瀾滄江公司供圖
搶佔數智高地
科技創新增添含“新”量
從一滴水變為一度電,背后“新”意滿滿。
走進位於昆明市的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集控中心(以下簡稱“集控中心”)大廳,60平方米的顯示屏上數據不斷更新跳動,華能瀾滄江公司分布於瀾滄江、金沙江流域上的10余座大型水電站、50余台機組在這裡實現跨流域遠程“智慧相連”。
“設備狀態與發電運行、水庫調度、監控自動化、異常事件處置等功能都能在此實現。”集控中心運行部運行值班負責人楊福磊介紹。從無人值班,再到跨流域集控,華能瀾滄江公司的統籌效率和水能利用效率進一步優化提高。
水電大壩體積龐大、部位零件繁多,流域大壩安全狀況又如何實現實時監控?華能瀾滄江公司給大壩請來了24小時不知疲倦的“保鏢”。
每天,來自瀾滄江流域電站的約3萬條數據匯聚於華能瀾滄江公司流域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台,並完成智能分析,形成大壩健康狀況“診斷書”。
離開“控制中樞”,來到另一端位於“神經末梢”的電廠,科技創新驅動的智慧化升級同樣帶來了諸多變化與驚喜。
清晨,雲霧散去,華能小灣水電站上方晴空萬裡。三架無人機從停機坪騰空而起,依照預設的飛行軌跡,不到四個小時,就對橫跨瀾滄江、300米級的華能小灣水電站特高雙曲拱壩進行了一次以往人工無法完成的全面“體檢”。
智能巡檢機器人在糯扎渡水電廠地下廠房GIS和GIL層區域進行巡檢。人民網 雷霽攝
在華能糯扎渡水電站位於地下200米的主廠房裡,依托5G通信和智能設備數據採集技術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設備間穿梭。“巡檢機器人幫了我們大忙!”有了智能巡檢機器人,運維人員不必每天在廠房奔走,隻需在后方等待系統自動生成分析報告,巡檢質效大大提升。
在華能龍開口水電站智能化倉儲中心,智能倉儲機器人和自動化搬運設備,使得貨物的自動入庫、存儲、揀選、出庫等作業流程更加順暢,讓倉庫管理變得更智能。
智慧安防、智慧巡檢、智慧水庫、智慧倉儲……這些“新朋友”讓各電廠運營更加綠色高效,在創新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華能瀾滄江公司的創新基因。
以國家重大項目為依托,以科技成果應用為基點,華能瀾滄江公司在壩工技術上實現了多項重要突破:華能小灣水電站開創性地解決了混凝土雙曲拱壩建設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華能糯扎渡水電站成功應用數字大壩信息管理系統,推動我國堆石壩筑壩技術水平邁上新的台階……
在此基礎上,國產化改造不斷深入:成功建成中國原創,並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景洪水力式升船機﹔全國首台(套)700兆瓦水電機組全國產監控、調速器、勵磁及繼電保護四大核心控制系統在小灣3號機組成功投運,打造了水電核心控制系統國產化的“華能樣板”……
如今,創新“基因”成為了華能瀾滄江公司科技實力再加強的底氣,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乘改革東風
營銷創新增加含“金”量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拉開序幕。
在這場重塑電力行業運行格局的變革中,電力運行從傳統計劃調度模式向市場化、多元化加速轉型,發用電計劃形成也更靈活了。
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售電市場,華能瀾滄江能源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能源銷售公司”)應運而生。
在全新的市場環境中,機遇與挑戰相互交織,一個新成立的能源銷售公司應該如何破浪前行?
“沒有經驗可循,我們秉持‘從學中干、從干中學’的理念,在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不斷提升。”能源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回首過往,感慨萬千。
能源銷售公司交易大廳。能源銷售公司供圖
銷售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市場,健全管理、理順機制是首要任務。該負責人介紹,能源銷售公司不斷優化組織架構,建立起精簡高效、權責明晰的組織機構:一方面改革考核模式,構建薪酬與績效強挂鉤考核體系,利用正向激勵激發團隊創造力﹔另一方面強化協同聯動,實現電力生產與市場緊密對接,打通內部管理壁壘,提升市場響應速度與資源配置效率。
迎著改革的東風踏浪前行,打造人才鐵軍是基礎。針對電力中長期市場、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的不同特點,能源銷售公司匯聚電力運行、市場營銷、水庫調度、經濟學等多元領域人才,組建起專業的中長期交易市場團隊,同時打造了雲南首個現貨交易團隊。在契約化管理、系統化培養、規范化選拔、精准化考核系列舉措下,鍛造出一支精業務、敢打拼、有擔當的電力營銷鐵軍。
在改革的機遇中勇立潮頭,堅持創新驅動是關鍵。面對改革初期復雜的電力銷售環境,能源銷售公司迎難而上,一方面健全完善營銷數字化、智慧化組織體系,讓決策更精准﹔另一方面,積極引領市場機制創新,創造性提出“兩調兩減一平衡”跨區域清潔能源消納思路,相關建議被採納后成效顯著,省內棄水狀況得到改善,電力供需形勢實現有利扭轉。
全國首台(套)700兆瓦水電核心控制系統國產化示范項目在小灣電廠投運。小灣電廠供圖
此外,能源銷售公司創新構建“基准價+價差分成”“鋁電聯動”等合作新機制,在緊密貼合市場需求同時,與合作伙伴實現互利共贏。
順改革大勢而生,搭改革快車而興。在時代浪潮下,能源銷售公司深耕多元電力市場,以“大營銷”,實現量價協同“大提升”,中長期交易覆蓋雲南省內外、境外市場,簽約率超90%。在服務“西電東送”中,憑借售電量規模大、種類全、結構好、曲線優的優勢,以專業、優質、高效不斷發展,打響電力銷售領域的“華能瀾滄江”品牌。
在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征途中,華能瀾滄江公司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突破性成果,開辟了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聚數智之“新”、匯風光水之“綠”,華能瀾滄江公司正向著更加清潔、低碳、智能的未來邁進。(雷霽、劉怡、王嫻、孫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