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澎湃 向“新”而行】
“雲端”雪嶺走“追光”新路

浩渺清波,奔流千裡,瀾滄江於雲嶺大地蜿蜒鋪展。沿江兩岸,各大水電站綠能澎湃,串聯成珠。瀾滄江水風光多能互補,成為“西電東送”“雲電外送”戰略的重要支撐,賦能雲南省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沿瀾滄江而下,人民網雲南頻道探訪瀾滄江水系沿線多個電站,看瀾滄江兩岸綠能澎湃背后如何向“新”而行。
白雪皚皚、山岩嶙峋,風疾雲低,腳下是瀾滄江奔流。在這裡,充足耀眼的陽光帶不來暖意,卻能被向陽而立的光伏板變換為輸送至萬家的綠色電能,帶來光明與生機。
2024年12月24日,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由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瀾滄江公司”)開發建設的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並網發電,項目最高海拔超5240米,創造了世界光伏電站最高海拔新紀錄。
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鳥瞰圖。陳聖錦攝
為何光伏項目要突破海拔限制在此建設?
“建設選址考慮了光照條件、輻照強度、地貌植被等因素,還能充分利用華能瀾滄江公司在迪慶的水電站調節送出優勢,實現更高效率的新能源電力消納。”華能納古光伏發電項目部負責人朱德昌介紹。經過多輪論証、環境保護考慮,項目於2024年6月正式開工。
選定建設用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應對的是一道道迎面而來的難題。
首先是“扎根”難。納古光伏項目的建設場址位於海拔4800米至5300米的極高海拔高寒無人區,項目建設32個光伏陣列區,其中有4塊方陣分別位於冰磧石礫區和沼澤區。
“在冰磧石礫區,我們平順地基后再澆筑條形基礎為光伏板‘扎根’,像扎根土地的大樹一樣,讓其難以倒塌﹔在沼澤區,挖溝排水后採用比普通區域埋深更深的澆筑樁基,以提高其承載力。”華能納古光伏發電項目部經理喬吉鋒介紹。
扎穩了根后,更大的挑戰是保障發電效率。納古光伏場區年平均溫度為零下5.6℃,每年積雪周期長達9個月,長時間的厚重積雪成為了影響超高海拔地區光伏電站發電效率和系統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喬吉鋒介紹,雪地反射的陽光也是寶貴的資源:“為了提高發電效率,項目採用雙面雙玻光伏板,正面吸收高海拔地區充沛的太陽光,背面接收雪地的強反射光,反射發出的熱能同時也可以加速光伏板融雪。”
有了雙面光,還得解決覆蓋在光伏板上的雪的問題。由於海拔和地形環境限制,項目部考慮過多種除雪方式——通電加熱能耗高、效益低,機械除雪在該環境下不具備可操作性……思來想去,給光伏板做一層光滑的“皮膚”,似乎是最可行的方案。
於是,華能瀾滄江公司聯合華能西安熱工院,共同開展了高原光伏防積雪薄膜研發工作。“防積雪薄膜需要滿足耐低溫、不易結冰、透光性好、不易揮發等特點。”在帶領團隊進行現場勘測試驗后,研發團隊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在沒有先例參考的前提下,哪裡去找更易於光伏板表面積雪滑落、且不影響其熱效率和透光效率的材料?隻能到新技術的“無人區”繼續探索。
經過研發選定了多種備選材料並進行實驗室試驗之后,2024年10月,研發團隊成員再次背著五六十公斤的檢測設備和材料,回到項目現場,在項目部的主導下開展防積雪薄膜驗証試驗。
“我們在現場制作了7種涂層玻璃樣本,有疏水材料、親水材料和自主研發的超滑涂層,觀察對比效果。”華能西安熱工院焊接修復與表面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勇回憶,當時,團隊成員們在實驗室裡一兩分鐘就能涂抹完一塊光伏板,但在高海拔、風疾、嚴寒的條件下卻花了近十倍的時間。
冰磧石礫區域施工技術攻關勘探現場。華能瀾滄江烏弄龍·裡底電廠供圖
之后的每一天,李勇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手機,通過視頻監控觀測現場樣本的融雪及疏水效果並記錄分析。令李勇欣慰的是,在幾天后的一場大雪中,相較於以往,涂有納米氧化硅改性二甲基硅氧烷超滑薄膜涂層的光伏板上積雪滑落時間提前了約半小時,該涂層的數據也在接下來的測試中表現越來越好。
“這樣的防雪超薄膜就像給光伏板加上了一層‘輕薄的皮膚’,成本低、施工便捷、除雪快,現場測試顯示還能有效提升約2.2%的發電量。”目前,團隊還在繼續研究防雪超薄膜的自動化涂抹裝置,以此降低涂抹安裝勞動量、提高效率。
據介紹,納古光伏項目安裝了近20萬塊具有自主研發防雪超透薄膜技術的雙面雙玻光伏組件,為高海拔光伏電站發電效率提升積累了經驗。
2024年雲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雲南省綠色能源強省建設步伐加快,其中綠電佔比超90%,集中式光伏並網規模居全國第二。充沛的綠電正在為雲南省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作為華能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的重要建設項目,納古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全部建成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約1.58億千瓦時,可滿足約5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每年產生的綠電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4萬噸。(雷霽、張星辰、孫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