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綻放最美“法治格桑花”

守護公平正義,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和諧,基層司法所在一次次調解、一場場普法中生動詮釋著司法為民的深刻內涵。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尼西鄉地處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域高原,次仁卓瑪在2013年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對法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服務熱情,投身基層,成為一名司法工作者。
作為尼西司法所所長,次仁卓瑪始終扎根基層調解一線,用心用情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多次獲評“尼西鄉先進個人”,並榮獲2024年雲南省“調解能手”稱號,為守護一方和諧和安寧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次仁卓瑪正向尼西鄉群眾普及法律知識。人民網 曾智慧攝
法情並重解糾紛
2024年底,尼西鄉某建筑工地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工人天某在作業時因鋼繩斷裂被擊中鎖骨。事后,天某與承包方周某就賠償金額協商未果,遂向尼西司法所申請調解。
收到調解申請后,次仁卓瑪並未急於作出判斷,而是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開展調查。她先后走訪當事人、詢問目擊証人、核查施工記錄,通過多方取証厘清了事故責任,准確鎖定糾紛爭議焦點。
在調解現場,次仁卓瑪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規定,向承包方周某闡明:"周老板,作為施工負責人,您有義務確保工地設備安全運行。此次鋼繩斷裂事故,您應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隨后,次仁卓瑪又轉向天某說道:“我國法律明確保護勞動者的權益。關於賠償金,我們需要按照法律規定的標准來確定,既不能多要,也不能少給。”
次仁卓瑪言辭懇切,並列舉了類似案例的賠償情況,讓雙方當事人聽得心服口服。
最終,周某自願一次性支付天某治療補助、營養護理費、傷殘補助費等,共計人民幣4萬余元,一場糾紛得以妥善解決。
雙語調解化矛盾
尼西鄉是藏族聚居地,在這裡做群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才有利於矛盾的化解。在這方面,次仁卓瑪有著獨特的優勢。
“卓瑪所長,你快來,有一對夫妻正鬧離婚,根本勸不住。”一日,一通電話將次仁卓瑪緊急叫到了尼西鄉新陽村委會。
鬧離婚的是一對年逾六十的老夫妻,因家庭瑣事產生分歧,男方失手打了女方,導致女方情緒激動。
“阿姨,您別著急,有什麼委屈慢慢說。”次仁卓瑪走到女方身邊,用藏語輕聲說道。
“離婚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會帶來贍養、財產、債務等方面的問題。”緊接著,次仁卓瑪用藏族群眾熟悉的語言繼續勸解:“在我們的文化中,婚姻是神聖的契約,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融合。”
同時,次仁卓瑪提醒男方,即使在婚姻中,動手打人也是不對的。如果情節嚴重,還可能觸犯刑法。一番勸解后,女方的情緒得以緩解,表示要回家認真考慮后再做決定。
此后,次仁卓瑪協同村委會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走訪,借調解為契機與夫妻倆溝通。在火塘前,她用藏語向夫妻倆強調了家風的重要性:“家風好則萬事興。”
最終,夫妻二人言歸於好,相互簽訂了調解協議,承諾今后將共同努力經營好婚姻。
用心用情解“薪愁”
“真是太感謝你了,我可算拿到工資了。”瑪某難掩激動,話語中滿是對次仁卓瑪的感激。
時間回溯到2023年春天,瑪某在尼西鄉某工地打工,但工程完工后卻遲遲未拿到應得的7000元勞務報酬。面對雇主王某的推諉,瑪某找到尼西司法所求助。
次仁卓瑪耐心傾聽后,立即展開調查取証。在確認事實后,她組織雙方進行調解。調解室內,王某仍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推脫。次仁卓瑪不急不躁,以相關法律為依據,擺事實、講道理:“質保金和工資是兩碼事,法律上可是有明文規定的。”並向王某詳細告知未按約定支付勞動報酬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王某聽了,沉默良久。次仁卓瑪趁熱打鐵,就雙方爭議的核心點提出折中方案:待質保金退還后,優先支付瑪某的工資。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並當場簽訂調解協議書。
然而,調解協議的達成並非終點。為確保瑪某如約收到勞務報酬,事后,次仁卓瑪多次進行了電話回訪。直到聽到瑪某肯定的答復,她才徹底放下心來。
這只是次仁卓瑪開展調解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兩年來,她成功調處矛盾糾紛53起,成功率達98%。和千千萬萬基層司法工作者一樣,次仁卓瑪用專業的法律素養和熾熱的為民情懷,播撒法治的種子,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溫暖每一位群眾的心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