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6G將有哪些新突破

今年,6G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備受關注。日前,在中國移動研究院6G開放實驗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一塊巨型顯示屏上,多個6G實驗項目的實測數據在不斷跳動更新。
“未來,6G可以讓你與遠在千裡之外的客戶進行全息互動的視頻會議﹔可以讓醫生精准操控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可以智能操控低空載人飛行器,建設立體交通體系……”中國移動集團級首席專家劉光毅列舉了許多6G在未來的應用場景,他表示,6G之所以能開拓出全新的應用場景,是因為相較5G有著質的飛躍,具備“三個倍增”和“三個一體”的特性。
“三個倍增”是指6G在傳輸速率、時延和連接數三方面與5G相比,能實現至少10倍的性能提升。傳輸速率上,6G期望實現100到200Gbps(吉比特每秒)的傳輸速率,峰值可達Tbps(太比特每秒)的級別﹔其次,6G的時延小於1毫秒,這對於工廠內的機器協同、遠程設備操控等實時性要求極高的應用至關重要﹔連接數上,6G將支持更廣泛的設備接入,尤其是支持更復雜的物聯網設備、智能終端和人體傳感器,“每平方米連接數可達10到100個設備,真正實現‘萬物智聯’。”劉光毅說。
“三個一體”是通感一體、空天一體及通智一體。記者了解到,通感一體是指6G的通信信號既能傳輸信息又能感知環境,例如,未來6G基站可以感知周圍車輛和行人的位置,助力智慧交通﹔空天一體是指將空中、地面、地下水下的通信資源整合,形成無縫覆蓋的通信網絡﹔通智一體是指6G可實現通信功能和計算功能的融合,劉光毅解釋道:“以6G和AI相互賦能的情況來說,AI能夠輔助6G網絡進行診斷和優化。6G也具備賦能AI的能力,我們可以將智能終端設備(如保姆機器人)的計算功能遷移至附近的6G基站,使得機器人本身無需承載算力芯片,那它的體型能更輕便,續航能力更長,售價更低,更易普及和推廣。”但現實是,通智一體最重要,實現起來也最困難。
中國移動研究院6G開放實驗室研究人員表示:“AI賦能網絡時,如何既保障性能穩定,又避免資源過度消耗,這是一個難點。再者,有哪些場景適合在AI和6G相互賦能的過程中應用,又是一個問題,會影響后續模型和架構的研發。目前,中國移動6G實驗室正處於應用場景研究的發散階段,后續將逐步聚焦、收攏研究方向。”
3月10日至11日,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簡稱“3GPP”)在韓國仁川舉辦6G標准研討會。劉光毅認為:“這標志著全球6G研發正式邁入標准化階段。”
不過劉光毅表示,我國6G研發總體處於全球第一梯隊。“中國6G研究起步較早。2018年,中國移動在全球最早布局6G﹔2019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率先成立了IMT-2030(6G)推進組。”此外,我國6G研發能力也處於引領地位。賽迪顧問的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6G論文發表量超過500篇,佔全球41.9%。從2020年到2024年6月,中國6G專利申請數量一直保持全球第一。
目前,中國移動6G實驗室已成功研制基於雲原生的6G原型系統,實現單用戶速率超過6.43Gbps,建成了10個站點規模的6G試驗網,可支持10余項6G新技術驗証。“今年6月,我國將啟動6G技術標准研究,預計2030年,6G將具備商用能力。”劉光毅說。(劉佳佳 寧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