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租機小程序后遭遇網貸電話——
誰泄露了我的個人信息

為調查“租機貸”灰色產業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登錄某租機平台小程序,盡管未進行租賃操作,次日仍接到數十通網貸推銷電話。打來電話的一位女性自稱是某租機平台官方客服,詢問是否有租賃手機需求。在添加微信后,該人員聲稱自己其實是提供“租機套現”服務的貸款中介,並透露“與各個租機小程序都有官方合作,客戶隻要登錄,信息就會推送過來”。
曾在某貸款中介公司工作過的王姓客服稱,共享客戶信息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潛規則”。“隻要用戶授權手機號登錄平台,我們就能獲取客戶的相關信息。”工作期間,她無需主動尋找客戶,公司會向她提供相關名單,名單上大多是經常瀏覽網貸平台或租機平台的用戶。她隻要按照名單上的聯系方式逐一撥打電話,一旦發現對方有租機需求,便要求添加微信,“一天至少能加幾十個人”。添加微信后,她就會將這些潛在客戶引流至各個租機平台。
她介紹,公司與多個租機平台存在合作關系。客戶通過平台租下手機后,平台會給公司返點,每部手機的返點通常在兩三百元。客戶收到手機后,需將手機寄給回收商,中介公司通過將客戶租來的手機賣給回收商賺取差價。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公司“一筆訂單至少能賺上千元”。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3月12日宣判的上海首例“租機貸”案中,就存在同一借款人被不同貸款中介介紹至不同租機平台借款的情形。該案被告人、某租機平台經營者戴某某的電腦和手機中,有一份包含幾千條個人信息的表格,部分信息與中介介紹的客戶信息存在重疊。
戴某某供述,這些個人信息是通過金融行業交流群下載的,一些小貸公司或貸款中介會把篩選使用后余下的客戶資源,通過交易、交換等方式流入市場,到他手上的客戶資源已經過多次轉手。
3月28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稱,2025年,將開展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進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務產品和常見生活場景中存在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典型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合法權益。
“公民個人信息事關不特定公眾群體切身利益。”承辦本案的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劉國敏表示,結合表格、聊天記錄等証據,檢察機關查明,戴某某在非法經營高利貸過程中,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拓展客戶。戴某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雖未達入罪標准,卻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侵害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同時會侵害不特定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必要開展公益訴訟。
劉國敏表示,戴某某的行為導致很多人受到電話騷擾。檢察機關代表公眾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其公開賠禮道歉並刪除數據,既是對公眾情感的彌補,也是消除繼續侵害的有效手段,符合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價值取向,有利於實現對違法行為的預防和對公共利益的全面保護。
3月12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戴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一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00萬元,同時對檢察機關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中央網信辦等多部門發布的關於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公告中指出,相關部門將圍繞App(含小程序、公眾號、快應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SDK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智能終端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公共場所違法違規收集使用人臉識別信息、線下消費場景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相關違法犯罪案件等重點問題開展系列專項行動。(劉胤衡 王雪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