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梅裡時評

用心用情推進全社會適老化改造

2025年03月31日08:2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心用情推進全社會適老化改造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其中包括推進全社會適老化改造等。這一政策猶如春風拂面,激起了各地適老化改造的浪潮。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億大關,老齡化率超過22%,面對這一“銀色浪潮”,適老化改造正從“小眾話題”邁向“全民共識”,成為托舉億萬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齡事業發展按下快進鍵。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累計完成208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建成家庭養老床位36.6萬張。上海開展了適老化改造“煥新”活動,將防滑地膠、智能感應燈等適老設施送入尋常百姓家﹔在江蘇蘇州,通過“蘇服辦”App可以實現線上申請、立減直補,76家服務商為2萬戶家庭定制“適老方案”﹔浙江金華適老化改造發放真金白銀,每戶補貼最高2萬元……這些數據背后,是無數老人從“將就”到“講究”的生活躍升:曾經需要小心邁過的浴室門檻變成平緩坡道,昏暗的走廊亮起感應夜燈,冰冷的瓷磚換成防滑木地板。適老化改造,正在重塑中國老人的生活空間。

   過去10年,政策春風始終是老齡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從《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構建制度框架,到《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破解“吃飯難”問題﹔從《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提升服務質量,到《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補齊鄉村短板,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同精准滴灌,滋養著適老化改造的土壤。特別是2023年《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的出台,更將適老化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血脈,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應,推動養老服務從兜底保障向普惠共享跨越,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轉型,既激發市場需求,又規范行業生態,讓政策善意轉化為民生實惠。

   然而,適老化改造仍面臨“成長的煩惱”。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知鴻溝。相關調研顯示,超60%老年人對適老化改造“概念模糊”,部分子女視其為“可有可無的裝修”,供需兩端存在“信息溫差”。改造質量參差不齊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有調研發現,90%的家庭適老化改造存在門檻高差大、扶手抓握不便、急救系統裝錯位置等重大安全隱患,導致老人居家受傷。投入的智能設備操作過於復雜,也讓很多老人“不會用、不敢用”。更深層的矛盾在於資金壓力。中西部地區財政補貼覆蓋率不足,農村老人面臨“補貼難申請、服務難觸達”的雙重困境。此外,適老化改造的“最后一公裡”梗阻明顯,評估流程冗長、施工周期拖沓、售后維護缺位,讓部分老人從“期待”轉為“失望”。

   面對人口老齡化“大考”,適老化改造需要更系統的解題思路。首先,以制度創新織密保障網絡。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基礎改造包+個性定制包”分級補貼機制,對經濟困難家庭實行全額兜底,對普通家庭採用“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的共擔模式。借鑒浙江“先到先得”的補貼發放機制,建立動態調整的財政投入模型,確保資金能夠“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其次,以市場活力激活一池春水。可推廣蘇州“公開遴選服務商”模式,建立適老化改造企業白名單與黑名單制度,對研發智能適老產品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鼓勵企業開發適老化智能產品,開發“一鍵呼叫”“語音控制”等適老化智能終端,探索“5G+AI”適老化場景,構建“家庭—社區—醫院”聯動的監測網絡,打造智慧適老化新場景,培育“適老化改造+養老服務”的復合型產業,讓市場主體在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再次,以人才賦能筑牢堅實支撐。推動職業院校開設適老化改造相關專業,建立“培訓+認証+就業”的一體化體系,培育一支懂技術、有情懷的專業隊伍。此外,還要營造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通過社區宣傳、志願服務等方式,讓適老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愛老年人的良好風尚。

   站在老齡化社會的歷史坐標上,適老化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文明標尺。當防滑扶手撐起穩穩的幸福,當智能設備點亮晚年生活,當政策暖陽融化認知堅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是對“老有所養”的深情注解。這場關乎3億老人的民生變革,終將讓“養老”變“享老”,讓每個老人都能在熟悉的屋檐下,觸摸到時代的溫暖。(李芳 肖卓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