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澎湃 向“新”而行】
在海拔5000米高原“追光”

浩渺清波,奔流千裡,瀾滄江於雲嶺大地蜿蜒鋪展。沿江兩岸,各大水電站綠能澎湃,串聯成珠。瀾滄江水風光多能互補,成為“西電東送”“雲電外送”戰略的重要支撐,賦能雲南省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沿瀾滄江而下,人民網雲南頻道探訪瀾滄江水系沿線多個電站,看瀾滄江兩岸綠能澎湃背后如何向“新”而行。
兩岸青山巍峨矗立,瀾滄江水碧綠似帶。在滇藏交界的雪域高原,這裡離陽光如此之近,仿佛一伸手便能觸摸到熾熱的太陽。
2024年12月24日,由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並網發電。項目最高海拔超5240米,比珠穆朗瑪峰大本營還高40多米,創造了世界光伏電站最高海拔新紀錄。
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鳥瞰圖。陳聖錦攝
在該項目所在地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湛藍的天空下,皚皚白雪間,32個光伏陣列區錯落其間,區內近20萬塊雙面雙玻光伏板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最初,這裡隻有兩種顏色——黑和白,白的是無邊無際的積雪,黑的則是大片的冰磧礫石地,天氣特別冷,進場道路和項目場區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路邊的積雪最高快到3米。”回想起第一次到項目場區的場景,華能納古光伏發電項目部有關負責人朱德昌依舊記憶猶新。
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追光”,對於建設者們來說,無疑是一場“雲端”鏖戰。
的確,寒冷多變的天氣、稀薄的氧氣、堅硬的冰磧礫石地、泥濘不堪的沼澤地……華能納古光伏電站建設者們面臨著地形條件復雜、自然環境惡劣、施工難度大、工期短等多項挑戰。
鏖戰的第一步,便是得扛住高原地區的高寒缺氧。在納古項目建設地,氧氣含量比平原低40%,紫外線強度比平原高60%,溫度最低可達到零下24.3攝氏度。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和機器的效能大大下降,建設者們相當於拖著在平原地區負重四十斤的身軀在工作,稍快走幾步就會氣喘吁吁。
納古光伏發電項目人員在冰雪中開展光伏支架立柱安裝,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施工進度,保障光伏項目按期投產。陳聖錦攝
“剛到這高海拔項目工區的時候,高原反應導致頭疼得厲害,本以為克服了就沒事了,誰知道每次從海拔5000多米的建設工地,回到3000多米的項目部駐地,還是渾身沒勁兒、特別累。”2024年5月,華能納古光伏發電項目部經理喬吉鋒來到納古項目部駐地,適應了高海拔的高寒缺氧后,沒想到強烈的紫外線又來“欺負人”,把喬吉鋒的臉晒得一層層蛻皮。
高海拔地區天氣變化莫測,施工時遇上極端天氣是家常便飯。喬吉鋒清楚地記得2024年9月初的一天,下午兩點多天氣突變,“那風夾著雪呼呼地刮,眼前一兩米遠都看不清人影,不到二十分鐘,地上就積了10厘米厚的雪。”情況緊急,施工暫停,項目組迅速調派挖機清理道路積雪,組織工人以班組為單位緊急撤離。
然而,在超高海拔施工,面對的不只是高寒天氣。“項目最讓人頭疼的,是直面冰磧礫石堆積區、凍土、沼澤等復雜地質條件。尤其是冰磧礫石區的岩體較為堅硬,地表起伏大,讓人站穩都難。”喬吉鋒感嘆,項目建設需要在這樣的地方鑽孔、澆筑光伏支架基礎,讓光伏板在地面“扎穩根”,由於國內在此類超高海拔地區的光伏建設經驗幾乎空白,許多技術難題都需要建設團隊逐一攻克。
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建設團隊不斷嘗試、總結經驗、創新技術,在與困難的一次次“較量”中,逐漸摸索出一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的“硬骨頭”。
“較量”的第一步,是組建一支跨領域、多專業的項目技術團隊。“為降低積雪對光伏板發電效率影響,項目部引入外部專家資源,聯合開展防積雪超透薄膜技術研發。”朱德昌介紹,項目推進中,建設團隊先后攻克了超高海拔沼澤施工、冰磧礫石區域施工、重冰凌光伏板熱效率提升等多項超高海拔施工技術難題,開展了凍土開挖打樁、高海拔設備絕緣性能保障等技術攻關。
納古光伏發電項目人員在對光伏支架進行檢查。張星辰攝
科學制定施工方案是另一個關鍵。納古光伏項目建設前期,項目部精心籌備、規劃好施工方案,施工中總結經驗,持續優化協調各方施工流程。此外,項目部充分做好高寒地區施工后勤保障,准備充足的防寒裝備、食品、藥品等必需品,全面保障建設者身體健康。
此外,在納古光伏項目的建設現場,無人機運輸光伏板、自動提升光伏組件等先進機械的運用,也進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
“這一路走來,有苦也有甜。在高海拔地區,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對於自己來說,也收獲成長了許多。”2024年12月24日,華能納古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並網發電,從項目動工之初便一直堅守在此的喬吉鋒,心中感慨萬千。
矗立於雪域之巔的近20萬塊光伏板整齊排列,與銀裝素裹的大地相互映襯,源源不斷的清潔綠電從這裡“啟程”,通過特高壓線纜外送,“水光互補”形成穩定電源輸出,跨越山水,點亮萬千家庭。(劉怡、張星辰、方芳、白蘋、孫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