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文山州在傳統三七產業中植入科技基因——

續寫“南國神草”新傳奇

2025年03月17日08:26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三七種植基地。

  三七被譽為“南國神草”,北回歸線橫貫境內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其原產地、主產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研發13個新品種和良種、輪作年限從20年以上縮短到5年、推廣“一部手機幫農戶種好三七”……在科技“澆灌”下,從種植端到加工端,文山三七產業正在蝶變。

  “三七新品種‘苗鄉抗七1號’具有抗根腐病特性,與其他品種相比,發病率顯著降低,已連續兩年被雲南省列為中藥材主推品種。”在文山學院三七研究院分子育種室,副教授熊高介紹,通過分子選育技術,實現了三七種質資源優選。

  “可別小看這個突破,三七三年為藥,3年算一代,在傳統育種方式下,培育一個三七新品種需要10年以上,依托分子育種技術,可節約4至6年時間。”熊高介紹,在全基因組學研究的加持下,多家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正圍繞三七有效成分——三七皂苷含量等開展分子育種研究,實現從經驗育種到精准育種的轉變。

  種質好,還要種得好。在位於文山市平壩鎮二道箐村的雲南七丹藥業三七GAP種植基地,黑色遮陽網下,成片的三七茁壯生長。

  基地中隱藏的“科技”不止於此。“部分土地經過棉隆熏蒸,殺滅了土壤中的病原菌,提高了土壤氮和有效磷的利用率,克服三七連作障礙,產量會有明顯提升。”基地負責人唐華磊介紹。

  三七連作障礙一直是三七產業可持續發展“最大的煩惱”。對此,文山州採取“政府引導+科研攻關+企業推廣”模式,引進陳士林、蔡祖聰等成立專家院士工作站,依托苗鄉三七種植技術研發平台、三七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三七研究院等平台,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研究分析,引導市場主體積極開展三七種植連作障礙技術攻關和試驗推廣。

  “通過多年努力,以氯化苦、棉隆為代表的一系列土壤熏蒸成套技術初步解決三七種植連作障礙問題,並推廣實施5萬余畝。”文山州三七中醫藥發展中心產業信息科負責人劉倩婧介紹,文山州創建了以實時熒光PCR病原菌檢測技術、土壤微生態調理技術、微生物重構技術、綠色病虫害防控技術等4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三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走進雲南七丹藥業三七種植基地數字化平台連接的另一端——文山三七產業園區,這裡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入駐了雲南七丹藥業、雲南白藥集團等61家企業。

  海拔1965米、空氣溫度17.2℃、空氣濕度97%……在雲南七丹藥業數智化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各項三七種植基地的實時數據一目了然。“我們將數字化融入種植、加工、交易全產業鏈條,實現了產業數字化、數據可視化、產品可追溯。”企業講解員劉雪萍介紹。

  如今,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下,三七產業已成長為雲南省能夠全面實施人工化、規模化、標准化種植和具備產業化開發能力的少數名貴中藥材之一。2024年,文山州中藥材在地面積245.24萬畝,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實現綜合總產值413.17億元,同比增長17.54%。(記者 張文峰)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