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谷:科技賦能甜筍產業 助農增收致富

春季,竹林管理進入促筍、育竹的關鍵時期,是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甜筍早出、高產管理的重要階段。連日來,景谷縣筍用竹產業科技特派團、趙一鶴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的專家們來到永平鎮農戶的竹林基地,及時為農戶傳授竹林管理的關鍵技術。
景谷縣種植的甜筍竹。周潔攝
甜筍產業作為景谷縣的特色農業代表之一,曾因技術滯后、管理粗放,長期陷入“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窘境。問題如何破解?2021年,雲南省科技廳立項選派以趙一鶴博士為核心的筍用竹科技特派團進駐景谷。在科技特派團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甜筍產業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田間的飛躍式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科技引擎”。
“以前沒有專家的指導,技術不到位、管理不善,每畝收入隻有三四百元。在專家及特派團的指導下,舊竹林改造后每畝收入提高了幾倍。預計今年新竹林的每畝收入能達到六千元左右。”永平鎮新村上村的竹農李宗來介紹,他種植了45畝勃氏甜龍竹,2024年竹筍收入達二十多萬元,對發展筍用竹產業他充滿了信心。
“特派團2021年進入景谷之前,景谷縣的竹林幾乎都處於野生狀態,幾乎沒有任何技術應用,每畝竹林的產量隻有二三十公斤。”雲南省林科院專家、科技特派團負責人趙一鶴介紹。
科技特派團通過引進良種、建立示范基地、加強技術培訓等措施,攻克了甜筍產業的關鍵技術瓶頸,並制定了《筍用勃氏甜龍竹培育技術規程》《甜龍竹筍質量分級》《甜龍竹低產林改造技術規范》等地方標准。
同時,構建了甜龍竹主枝扦插快速育苗、豐產栽培及採后保鮮等關鍵技術體系。這些技術的應用,使甜筍的產筍期從常規的7月提前到2月,年採筍期延長至8個月,畝產量從幾十公斤提升至幾百公斤。
甜筍豐收。周潔攝
“竹林產量的提高、品質的提升以及竹林效益的增加,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技術:第一,合理的密度調控﹔第二,科學施肥﹔第三,竹筍採摘后,通過綠色活體的保鮮儲存技術來提高產量和增加效益。”趙一鶴說。
通過科技賦能,實現了甜筍產業的標准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目前,景谷縣已建成50畝良種繁育基地,並打造了3726畝示范試驗基地。科技特派團還通過“復合生物保鮮劑+低溫保鮮貯藏”技術,將竹筍的保鮮期從常溫下的7∼8小時延長至200小時,拓寬了銷售渠道。
據介紹,2024年,景谷縣採挖鮮筍達3900噸,產值約3900萬元,甜筍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科技賦能不僅提升了甜筍的產量和品質,還激發了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通過示范基地的帶動,在永平鎮、威遠鎮、民樂鎮等鄉鎮已建立示范基地3000多畝。2024年,“景谷甜筍”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周潔、舒成偉、李春艷、蘇曉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