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針”功夫繡出民族團結進步“花”

2025年02月25日08:4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上面是黨旗,中間是石榴,下面是火焰,象征著南華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雲南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七彩彝繡公司)展廳,負責人丁蘭英向參觀者介紹一幅作品。

七彩彝繡公司的2000多名繡娘並非都是彝族,還有另外6個民族,大伙以針為“筆”、布為“紙”,繪就了一幅民族團結進步新圖景。

百名繡娘繡南華。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百名繡娘繡南華。南華縣委宣傳部供圖

彝繡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流傳千年,隨著現代制衣技術發展,能拿針會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看著喜愛的技藝面臨失傳可能,2006年,南華人丁蘭英帶著13個姐妹開啟創業之路。她們走訪民間繡娘,學習刺繡針法,先后掌握了72種刺繡針法,為南華彝繡發展奠定基礎。

掌握了刺繡針法后,丁蘭英邀請老一輩繡娘,和她一道,將古老針法、圖案設計等傳授給年輕一代,同時建立彝繡培訓機制,帶動南華本地繡工,特別是殘疾人、留守婦女等學習彝繡技藝。“有丁老師的幫助,現在我一個人繡花能養活全家。”因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身高僅105公分的殘疾繡娘張華芝自豪地說。

在去年9月27日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七彩彝繡公司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我們將以實際行動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踐行者,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丁蘭英驕傲地說。

南華縣舉辦彝族服飾時裝秀。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南華縣舉辦彝族服飾時裝秀。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在保護和傳承彝繡這一文化瑰寶的過程中,丁蘭英並非孤軍奮戰,她的背后是整個南華縣對這一產業的重視和扶持。據統計,2020年以來,南華縣開展彝繡技能培訓235期14304人次,培養彝繡能手2360人,45名繡工列入非遺傳承人名錄。彝繡產業產值從2022年的8316萬元增至1.18億元,各族繡娘月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

近兩年,南華彝繡因不斷與現代時尚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頻頻登上熱榜熱搜,亮相各大舞台,上海時裝周、米蘭時裝周、巴黎時裝周……在一次次的傳承發展和交流中,南華繡娘用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一幅壯美的民族團結進步新圖景。(程浩、呂玉玲)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