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新畫院喚醒舊傣寨

楊文明
2025年02月15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畫院喚醒舊傣寨

傣族原始干欄式竹木結構茅草屋。

何新國攝

恰逢冬早蔬菜熱銷季,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弄棒寨堵了個結結實實。到飯點了,何新國還是建議趁天黑前轉一圈“南汀畫院”。推窗所見,霸王棕、細葉榕,滿是熱帶風情﹔扶欄遠眺,霧鎖山頭山鎖霧。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散發鄉愁氣息。本就是座無冬之城,再加上何新國的熱情,“南汀畫院”平添了幾分傣家暖意。

因為“美得像畫”,早年間弄棒寨吸引了不少藝術家寫生。本世紀初,眼瞅著茅草頂干欄式傣家竹樓接連消失,當時還在學校當老師的何新國比誰都著急。“牛車魚簍旱船……別人不要的老物件,我就往家裡撿。”

“新國,能不能留幾棟茅草房?”聽到越來越多的惋惜,何新國2008年痛下決心創辦畫院。

“南汀畫院”首先在繪畫圈走紅。“現在想畫傣家茅草房,就得來我們‘南汀畫院’。”

“南汀畫院”住不下,不少寫生學生分流到了附近村民家中。分流不分成,何新國對民宿業主唯一的要求是:畫院與學生聯歡,得登台表演。原本隻有逢年過節時才會跳的傣族舞蹈,如今隔三差五就要跳。此刻,音樂一響,兩個孩童換上服裝,馬鹿舞跳得有模有樣。

何新國說:“畫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實是寨子。”村頭的香蕉、地裡的玉米,隔三岔五就擺到了民宿院子的桌上,任藝術家免費品嘗。白天品茶,晚上暢飲。

傣家傳統白棉紙,產量由2012年的80萬張增加到了2024年的300多萬張。構樹皮做的白棉紙能防虫,寫生的老師學生成了產品最佳代言人。原本隻剩幾十戶老人還會這份手工,如今村裡有了上百家參與這項產業,年輕人比年長者還多。

工坊裡,成摞的白棉紙在陽光下泛著象牙般溫潤的光澤。清晨時分,村中老人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經過採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漿等七道工序,構樹皮早已如棉絮,老人熟練地捏出一小團,往紙帘內輕輕一攪打散,再不斷拍水讓樹皮均勻分布。“澆紙”看似簡單,但不是巧勁絕難鋪勻。待到紙帘緩緩抬起,便是一張濕紙。再經晒紙、砑光、揭紙,11道工序,方能出產一張白棉紙。而新一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艾影則更進一步,一方面游客來了可以體驗白棉紙加工流程﹔二來用白棉紙制作的燈罩和嵌著干花的傣扇,讓白棉紙有了更多的銷路。畫家們的到來,讓傳統技藝成了門好生意。

“畫院還開了咖啡館、酒吧。”何新國說,沒意識到傳統文化價值前,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來說是沖擊,但現在傳統文化保護好了,吸收越多的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越有生命力。

新畫院,喚醒了舊傣寨。從建筑到人文,“南汀畫院”的傳統沒有丟半分﹔從“文藝棲居”到“向暖而游”,現代化讓“南汀畫院”的生活沒有絲毫不便。“無冬之城、傣家風情,咱們孟定特別適合旅居。但雲南適合旅居的何止孟定?”孟定鎮黨委書記陳寶印感慨地說。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15日 第 07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